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策行三国 第559节

第559节

    孙策沉吟了片刻。“先生,我听说太守府每日高朋满座,门槛都换了好几条,先生那里也是如此吗?”
    “差不多吧。”
    “那普通百姓还有机会一窥先生容颜吗?”
    “比较难。”张纮淡淡地说道:“如果我敞开大门,来者不拒,那我就什么事也做不成了。我不仅是将军的长史,还将是南阳太守、宛令,说不定还要兼任这治城的城门都尉。只要是有权的,能管辖到一部分人的职务,都有可能落到我的身上。”
    “这么说,将军只接待那些大商人,比如宛城吴、湖阳樊之类?”
    “是的,他们是债主,是他们借出大量的钱财帮将军击败了袁绍,将来还要靠他们帮将军对抗朝廷。”
    “对抗朝廷?”孙策歪了歪嘴,一丝笑意从嘴角绽放。“先生,你打算如何依靠他们对抗朝廷?”
    尹姁送来了茶,张纮端起茶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将军,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具体的办法,但朝廷为了从丝帛贸易中得利,不惜让普通百姓衣不蔽体,我很反感。我打算减少对关中的布匹供应,但中小商户太多,无法统一行动,只有让他们知难而退,生意集中到几个人的手上,我才能居中调度。”
    孙策喝着茶,静静地等着。
    “将军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实力一般的中小商户宁愿去关中做生意,也不愿意在本地经销?虽说荆州布价低,也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新衣的。”
    “为什么?”
    “因为关中布匹价格高,有利可图。本地百姓大部分刚刚温饱,还不知道将来能否如此,就算手上有钱也不敢用,要存着以备不测。至于那些刚从关中、洛阳迁来的百姓,就更不敢将有限的收入用于添置新衣了。我查了一下,他们很多人都在工坊做工,因为做工的人太多,佣工的价格一降再降,幅度超过布匹价格的下降。”
    张纮一声长叹。“将军有所不知,南阳这两年的赋税增涨很快,几乎每年增涨两到三成,赋税增加是好事,可是增加的问题却也让人应对不及。就拿宛市来说,以前只有不到千户,现在已经超过两千,商户倍增,市吏数量不足,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事物,俸禄却不增,难免有人不满,中饱私囊的现象屡禁不止,查得严了,很多老吏宁可去职,人手更不足。查得松了,吏治败坏,一发不可收拾。将军,我们现在也是焦头烂额啊。南阳如此,南郡、江夏的情况只会更严峻,论治民理政,李通、文聘不如阎象远矣。有空你问问杜畿,看他怎么说。将军,我总觉得自己就像一头老牛,力不从心。”
    看着一脸无奈,甚至有些沮丧的张纮,孙策点了点头。他知道问题所在了。张纮当年曾提醒郭嘉,法家凡事务求控制的做法难以实现,他现在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经济快速增涨,尤其是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对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那一套管理办法跟不上了,通晓政务的官吏数量不足,已经开始拖后腿。
    政务堂的建立刻不容缓。
    第1566章 筹建政务堂
    “不是先生老了,先生刚逾不惑,正当壮年,岂能言老,只是变化太快,有些措手不及罢了。”
    “是么?”张纮打量着孙策,将信将疑。“将军……有所预料?”
    孙策笑笑。“我有准备,但是也没想到这么快。”他当然知道工商业的发展会有什么样的潜在危险,只是他一来没有真正的行政经验,不知道经济危机的酝酿过程有多长,初期又会有什么征兆;二来忙于作战,根本没时间考虑这些问题,总觉得刚开始发展,正是快马加鞭的时候,没必要太过担心。
    他忘了一件事,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也是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一点点变化都有可能引发巨大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时,最有机会从中受益的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实力更强的既有利益获得者。正如原始社会解体了,成为奴隶主的绝对不是会普通氏族成员,而是已经占据高位的氏族部落头领一样,当他在南阳推行新政,振兴工商时,从中受益最大的也不会是普通百姓,而是他一心要打击的世家豪强。
    襄阳蔡家就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当时蔡家还只是襄阳首富,现在大概已经是荆州首富了。不过没关系,蔡家再强,命运也掌握在他手上。张纮不是说了么,南阳的世家现在见官三分笑,逢吏貌必恭,乖得很,所谓宛城吴、新野邓什么的,也不过是张纮手里的几把刀,想用谁就用谁,想毁了谁就毁了谁。
    “荆州的上计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
    “月底吧,八月上计,到太守府要月底,今年事务多,甚至可能延期到九月上旬。”
    “工坊、商户都在上计范围内吗?”
    “在的,用工、产量都会进行统计。”
    “普通百姓呢?都统计什么内容?”
    “这个是难点。如果已经落籍,那自然在统计范围以内,户口、年龄、家产,概不例外。可若是流民,还没有落籍,那就没办法处理了。他们可能今天在宛城,明天就到了棘阳,如果统计,必然重复。如果不统计,又明显是个遗漏。袁绍南侵,河南百姓南下的可不少。”
    “这都是问题,只靠以前那一套是不行的,要想办法解决。人手不足,就招募掾吏,那么多读书人,找几个愿意为吏的应该不难吧。”
    张纮有些难色。“愿意做官的不少,愿意为吏的不多。况且他们虽然读过书,却不通吏事,至少要学个一年半载的。”
    “这个简单啊。”孙策笑了。“首先,要求不要太高,能识文断字就行,不需要太高的学问,这样的人不仅南阳容易找,各县也没什么难度。其次,你考虑一下,主要是哪些职位缺人,然后找精通这些职位吏事的老吏授课,集中讲解必要的技能,十天半月也就够了,立刻就能上岗。现在开始操办的话,年底就能见到效果。”
    “以吏为师?”张纮眉头微蹙。
    孙策早有准备。不管张纮是否激进,对朝廷的态度如何,他毕竟是名士,是精通儒家经典,也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名士。以吏为师,以法为教,是秦行法治的重要标志,向来为儒家诟病。让他主动行秦法,从思想上就有抵触情绪。
    “以吏为师只是第一步,先解决眼前的人手不足,然后从中挑选德才兼备的重点培养。为了避免有人为谋利而来,在招募的时候就公布岗位要求、规章制度,以及将来升迁的可能和方向,既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让他们有不切实际的奢望。这就是一份工作,就和进工坊做工一样,一份可以谋生的工作而已。如果有志于造福一方,那当然欢迎,如果想以此牟利,请他另谋高就。”
    张纮神色稍缓,却还是有些犹豫。“只是这样一来,这就和讲武堂、木学堂没什么区别了?”
    “先生觉得讲武堂、木学堂低人一等么?”
    张纮一愣,随即笑着摇摇手。“将军,我一时失言,惭愧,惭愧。”
    孙策不紧不慢地说道:“希望先生只是失言。如果先生也有这样的看法,南阳的风气是很难从根本上改变的。士农工商,士也是四民之一,并不是与农工商相隔离的贵族。先生,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梳理一下士的含义,不能认为只有读书人才是士,做官才是士人唯一的出路,只要有能力、有抱负、有担当的人,都可以称为士。武士演兵讲武,保境安民。农士精研水土,扩耕增产。工士研习技艺,精炼百器。商士货通天下,利国利民。这样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一定只有当官的人才能称为士?士人当入世,世道的世,而不是仕途的仕。”
    张纮凛然。他与孙策相识以来,这还是孙策第一次这么严肃地和他说话。他仔细品味了一番,又觉得孙策说得有理。就南阳的经验而言,读书人只要肯放下身份,做什么事都比不识字的人快一些,农为国本,自然不用说,工商也是强国利民的重要手段,这已经被事实证明。如果能吸引更多的读书人愿意投身其中,好处不言而处。既然要重用他们,又怎么能歧视了他们,将他们排除在士以外?拓展士的范围已经成了迫在眉睫的选择,当官不应该是读书人唯一的选择。
    “将军所言甚是,是我泥古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孙策摇摇手,轻笑道:“我只是从讲武堂、木学堂得到启发,觉得政务也许可以依例行事。这样吧,索性就取一个类似的名字,叫政务堂,如何?”
    看着笑容满面,意态从容的孙策,张纮没有立刻回答。他看得出,孙策绝非一时起意,也不仅仅是和他商量,他肯定是早有准备,只是现在提出来而已。具体细节也许可以商洽,但政务堂的建立却势在必行,不管他同不同意,孙策都会办。
    “将军所言,我原则上同意,但事涉官吏,还是谨慎一些的好,不宜大张旗鼓。不如这样,先从百石吏的选拔开始,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摸索办法,等成熟了,再逐步扩展到县寺州郡。”
    “这是自然。”孙策笑道:“论政务,还是先生具体负责比较方便,这第一任政务堂祭酒非先生莫属,我是一窍不通的,只能垂拱而治了。”
    张纮眼睛一闪,抚着胡须,会心而笑。“如此,南阳幸甚,天下幸甚。”
    第1567章 志同道合
    筹建政务堂的事落实完毕,孙策趁热打铁,说起了今天下午在宛市的见闻。
    他原本的确有些生气,宛市的商户越来越多,但市场却被部分世家控制,大部分的商户只能旁观,这不符合他的三观。可是听了张纮的分析,他又觉得张纮这么做有一定的道理。凡事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商业尤其如此,自由竞争固然重要,但重要的战略物资必须有所控制,不能放任自由,无序竞争。
    丝帛不是普通的布匹,具备和军械一样重要的战略地位,不能什么人都来插一脚。大部分商户无法涉足关中的布匹生意,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做生意的人太多。而做生意的人多正是因为有利可图。再追问下去,之所以有利可图,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流民成为廉价劳动力,降低了人工成本,增加了利润空间。关中强行制定的高价只是推波助澜,却不是根源。
    他提倡工商的首要目标是自强,其次是富民,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有稳定可言。现在百姓不仅没能从中受益,反而受损,自然不是他能够接受的结果,必须加以调整。
    设立一个最低工资标准就成了当务之急,但这个标准如何设定,却是必须慎之又慎的。太低了没有意义,太高了又会影响工坊的利润,最后物价上涨,反过来又会影响民生。设立了最低工资标准,工坊必然会收缩用工,采用延长工作时间之类的办法来抵冲,而工作机会减少,又会让没有生活来源的流民更加处于弱势,本来是为了保护他们,操之过急,反倒又会伤害他们。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绝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解决的。孙策清楚这其中的利害,虽然着急,却也不敢一刀切。他没有具体的行政经验,只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具体的问题只能依靠张纮等人来解决,说得好听点,也就是垂拱而治。
    只是他这个垂拱而治并不是什么都不管,只当泥菩萨。他是引领者,是确立方向的人。也许张纮会选择与他预期不同的道路,但最终的目标却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儒家比法家有优势。法家是帝王术,只为帝王考虑,如何方便管理如何来,百姓的福祉从来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儒家毕竟有一定的民本意识,只是被师法、家法束缚,制度创新时的动力不足,只能被形势逼得往前走,比较被动,适应时间比较长。孙策现在要做的,就是打破他们的思维局限,引导他们向自己期望的目标前进,主动求变。
    拓展士的定义,实际上就是拓展民的概念。儒家反对与民争利,但他们的民并不包括普通百姓,所谓士农工商实际只是读书人、大地主、大工商业主,而在东汉,这些人又成为世家豪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人口九成以上的农民反而不包括在其中。
    现在孙策要求拓展民的范围,将绝大部分人口都包括进去,对这个时代来说,是一个观念的重大革新,即使张纮不是一个守旧的人,也需要时间来消化理解,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好在张纮有读书人以仁为本的初心,有儒者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明知这件事很难,还是慨然应诺。
    具体的事务由张纮承担,孙策垂拱而治,他只提了一个要求:让张纮尽快挑选一些助手,不要把所有的事都困在自己身上,严格执行休沐制度,有病要及时到本草堂诊治。他可不希望张纮累死。行政事务是一个非常累人的事,勤政绝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历史上的真正勤政的帝王大多短命,大臣也好不到哪儿去。张纮拯救了郭嘉,他也不能看着张纮成了诸葛亮的先驱。
    张纮感激不尽,心里暖洋洋的。
    两人正说着,诸葛亮快步走了进来,向张纮行礼后,递给孙策一封急件。孙策打开一看,是吕范发来的。杨彪到达浚仪,动作不小,不仅对关东的经济、军事非常关心,还有挖墙角的企图。孙策倒是很坦然,杨彪以私人身份出使关东,当然不会放过一切为朝廷谋利的机会。他奇怪的倒是吕范直接动用邮驿给他发消息,而且没有提袁权一句,看来袁权和袁夫人非常亲密,以致于吕范起了疑心,有所防范,不愿意惊动袁权。
    孙策收起急件。“先生在洛阳时,与杨文先有过接触吗?”
    张纮笑道:“见过面,没深交。虽说弘农杨家的门槛没有袁家门槛高,毕竟也不是什么人都能见的。就朝廷而言,杨文先是个难得的能吏,德才兼备,毕竟家学渊源嘛,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他其实不是太清楚民间疾苦,难有同情之心。他经过洛阳时,和周伯奇(周异)见过面,这两天周伯奇就要到了,将军到时候可以向周伯奇打听打听。”
    “收到消息了?公瑾有没有去迎一下?”
    “应该是去了。见将军之前,父子俩总得交交心。”
    孙策笑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周异身为河南尹,没有向他汇报过工作,但他一直也没有对周瑜的决定表态,其实是默认了他们父子的臣属地位,只是不想做得太明显。可以理解为观望,也可以理解为面子,这都不重要。鲁肃进驻洛阳,他平静地接受,没有任何反对意见,这就够了。就像眼前的张纮,虽然没有像鲁肃、黄忠一样以臣自称,但他忠实的执行自己的命令,将儿子留在军谋处任职,又声称要对抗朝廷,其实态度已经很明朗,不需要非要喊几句主公来过瘾。
    “杨文先要挖我们的墙角。”孙策把吕范提到的事简单的说了一遍。张纮静静地听完。“将军打算如何处置?”
    “为天下求太平这样的大事,志同道合很重要,勉强不来。”孙策淡淡地说道:“来者自来,去者自去。贤愚不肖,各按天命。”
    “将军能如此,何愁大事不成?”张纮抚着胡须,慨然长叹。“纮此生无他野望,只愿将军能善始亦能善终,赤子之心不改,内圣外王可期,我等亦能攀龙附凤,不负平生所学。”
    “能与先生共事,也是我的荣幸。”孙策哈哈大笑。“将来若有微末功业,必不敢忘先生辅佐之德,广陵张必可无愧于新野邓。”
    张纮为之动容,长身而起,举手过额,向孙策深施一礼。
    第1568章 财如流水
    亲自送张纮出门,站在门口,看着张纮转身离去,脚步轻快得像是刚喝了两大碗参汤,孙策不禁有点脸热。张纮虽然才华出众,毕竟是君子,两顶高帽一戴,估计得少活好几年。
    “将军,真要建政务堂吗?”诸葛亮跟在身后,亦步亦趋。
    “这还能有假?”孙策不假思索,回头瞅了诸葛亮一眼。“你觉得我和子纲先生开玩笑?”
    诸葛亮笑着摇摇头。“岂敢,我只是有些意外。将军不是打算将这个任务交给黄子琰的么?”
    孙策笑而不语。他本来是想让黄琬来负责政务堂的事,但现在改主意了。不管怎么说,黄琬毕竟是朝廷的前太尉,又是降将,让他担任政务堂祭酒有可能会造成误会。这个时代重师生关系,尹端做讲武堂祭酒,讲武堂的学生就奉尹姁为主,特地摆出那么大的排场,丝毫不顾忌他这个将军怎么想。军中也就罢了,他有足够的自信掌控,其他行政官员则不然,他没有那么强大的控制能力,不能让黄琬钻了空子。
    这种机会当然还是留给铁杆亲信张纮更合适。张纮没有做过朝廷的官,他从一开始就是自己的部属,对朝廷也没有太多眷念可言。他只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儒生大多都有的惯性,而且这种惯性很快就会消失殆尽。他说垂拱之治,以帝王自许,张纮不仅不反对,反倒以内圣外王相期许,话说到这个份上,第一任政务堂祭酒的荣耀又算得了什么。
    他当然清楚诸葛亮的意思,张纮才华出众,但他是一个优秀的谋士,并不是一个出众的行政官员。论行政能力,他的确不如黄琬。可是话又说回来,谁规定祭酒就一定要讲课?现在只是培训百石小吏,黄琬来也讲不了课,真正负责讲课的是精于实际事务的老吏。
    不过这样的想法不用对诸葛亮说,让他自己去领悟更好。
    见孙策不解释,诸葛亮也没有多问,在中门处退下。孙策回到后堂,麋兰迎了出来,见孙策脚步轻松,眉眼带笑,已经看不到半分傍晚回来时的郁闷,不禁笑道:“看来将军心结已解,无须我饶舌了。”
    孙策摇摇头。“他讲他的,你讲你的,不冲突。”
    “那好吧,热水已经准备好了,将军先沐浴,然后一边纳凉一边说。”
    孙策应了,左右看看,没看到尹姁,便问了一声。麋兰有些羞涩,红着脸,吱唔了两句,孙策见了有些不解,刚准备再问,突然有所领悟,不禁斜睨了麋兰一眼。
    “那只好辛苦你了。”
    麋兰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还望将军垂怜。”
    “放心,我会好好疼你的。”孙策伸手揽着麋兰的肩膀,大笑着进了卧房。门一推开,又觉得眼前情景不太对,连忙退了出来,等他看清眼前的一切,不禁疑惑地看着麋兰,脸上笑容渐淡。“这是什么意思?”
    房中堆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几乎堆满了一面墙。虽然箱子都关着,看不出里面有什么,可是仅从箱子本身来看,这里面就不会是普通礼物,价值不菲。再加上这惊人的数量,孙策想起沿街欢迎的青徐商家,心里便有些不舒服。他让麋兰去宛市了解情况,不是去收礼的。如果是青徐商家主动送的,那这背后恐怕也少不了交易。
    “嗯……祈孕。”
    “祈孕?”
    “我……成亲这么久了,一直未能身孕,有仙家说,是将军阳气至强,而我阴气不足,必须以财助气。财者水也,至阴之物,在房中多放些钱财,有助于滋润阴气,也许能怀上,为将军生个一儿半女……”
    孙策哭笑不得。麋兰声音越来越低,最后一句话也不敢说了。孙策走到箱子前,打开一个,里面是一株火红的珊瑚,大概有三尺宽。再打开一个,里面有几只锦匣,打开一只,是满满一匣珍珠,颗颗浑圆剔透。再打开一只,里面是数十根碧羽,应该是孔雀尾羽,在灯光下泛着蓝光。
    “看来这海路生意真的很来钱啊。”孙策取出一颗硕大无比的蛋,在手上掂了掂。他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看起来有些像驼鸟蛋,可是入水冰凉,又不是真蛋,倒像是玉石。
    “托大型楼船之福,倾覆的危险降低了不少,运输成本更低,步子山整理海岛图,沈将军在青州建港口,水师沿途保护,海盗也不敢靠近,海商的确比以前好做些。青徐海商感激将军的恩德,听说将军负债,主动贡献。”
    “真是主动贡献?”
    “千真万确。”麋兰急得脸都红了。“我虽然没什么大用,可是在将军身边这么久,岂能不知将军反感勒索百姓,又怎敢以身犯法。我麋家也算小有资财,不至于为了这几千万钱坏了名声。”
    孙策放下那颗蛋,向后退了两步。“这儿大概有多少钱?”


同类推荐: 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九零千万富翁的独生女王爷每天都想以身相许(重生)穿成恶毒反派们的替嫁小师妹重生一九零二窃国大盗穿越之平淡人生娇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