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策行三国 第587节

第587节

    孙策对甘梅一直没有太大的兴趣。对他来说,这不过是一个礼物而已。因为陶氏兄弟的原因,他不能拒绝,但也说不上太多喜欢。可是听了甘梅这句话,他有了一些兴趣。
    甘梅这句话看似只为自己解围,但她却提醒了这些掾吏和乡绅,孙策的相貌好不好并不重要,他的仁德才是他们应该关注的。以貌著称未免有失轻佻,提及仁德,品味就完全不同了,尤其是能把孔夫子的那句话活学活用,需要有点政治方面的悟性。
    他不知道眼前这位甘梅是不是名上那位甘皇后,名字对得上,肤白的特征也对得上,但籍贯对不上。不过这不重要了,不管是不是她,反正刘备是没机会了。刘备在幽州混得如鱼得水,想出幽州却不容易,内有公孙瓒制衡,外有袁谭挡路,他再想进入中原估计要等下辈子了。
    想想就开心。
    孙策在楼船上设宴,招待甘琰一行。按惯例,本来应该由甘琰这个代理太守设宴,为孙策接风,但江南发展不均衡,丹阳郡的富庶地区是东北部的平原,与豫章郡交接之处是一片荒野,除了几个乡聚之外,没什么人烟,要筹备一席酒宴也是不容易的事,所以孙策干脆通知甘琰,让他不用准备宴席,到郡治再说不迟。
    孙策随和,正合甘琰等人的脾气。虽说他们都是接受过教育的人,不是普通百姓,但丹阳的民风本来就不像中原那样动静守礼,更加质朴、剽悍,骨子里还有点野蛮。见孙策不讲究,他们也就不讲究了,有说有笑,开怀畅饮。喝到痛快处,纷纷上前敬酒。
    孙策虽然节制,但好虎架不住群狼,还是喝多了。勉强撑到宴会结束,回到内舱,倒在床上就呼呼大睡,什么也不知道了。等第二天醒来,天色已经大亮,舱内外一片寂静,只听得桨声起落,水声哗哗。
    孙策口干舌燥,坐起身来,喊了一声:“谁在外面?弄点水来喝,渴死我了。”
    角落里一阵乱响,站起来一个人,正是肤白如玉的甘梅。她有点懵懂地转了两圈,才找到孙策的方向。“喝水啊,就来,就来。”四下张望,寻找水壶、水杯,好容易找齐,倒了半杯水,托在手里,向前走了两步,又觉得不对,自言自语道:“水太凉了,我去换壶热的。”转身准备出门,“呯”的一声撞在门上,向外便倒。
    孙策眼疾手快,飞身下床,向前迈了一步,将将托住。甘梅穿得很单薄,只有一身亵衣,脚上趿着鞋,没有足衣,露出一对白生生的脚。孙策瞥了一眼,看到角落里的大氅,知道甘梅是裹着他的大氅在这儿蹲了一夜,不禁皱起了眉。
    “你怎么会在这里?”
    甘梅面红耳赤,扶着床边坐了起来,低着头。“我……我是将军的侍妾,自然要侍……侍候将军。”
    孙策有点懵。他已经答应甘琰纳甘梅为妾了吗?似乎是的,又似乎没有,他完全没印象了。昨天真是喝得太多了,两世为人都没喝过这么醉。
    “冷吗?”
    “不……不冷。”
    看着甘梅那样,孙策哭笑不得,他伸手摸了一下,甘梅的手脚冰凉,怎么可能不冷。他下了床,披上大氅,指指补子。“你睡一会儿吧,我出去转转。”
    “我侍候将军洗漱。”
    “你拉倒吧,站都站不稳了,别一头栽江里去。”孙策不顾甘梅反对,将她塞进被子,又将被角掖好,这才自己穿上衣服,举步出舱。他还没站定,斜对面的舱门开了,尹姁露出半张脸,笑盈盈地看着孙策。“将军,江东女子如何?”
    孙策莫名其妙,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他咧嘴一笑。“非常好,妙不可言。”
    尹姁撇了撇嘴。“是么,怪不得将军如此忘形,头不梳,脸不洗就要出舱。”
    孙策一拍额头,转身走进尹姁的舱室,尹姁假意拒绝,被孙策拦腰抱起,在她臀上轻轻拍了一记。“妒为七出之一,小心我休了你。”
    尹姁知道孙策好开玩笑,倒也不紧张。“将军,你这可说错了,我不服。”
    “怎么不服?”
    “我是妒嫉她年轻,还是妒嫉她貌美了?难道说我嫉妒她生在江东,是将军的乡党?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犯了妒过的可不是我一个人。”
    看着尹姁狡黠的眼神,孙策心中一动,知道自己一句无心之言触动了太多人的心弦,极易引发矛盾。尹姁、麋兰会用这种方式表示不满,其他人却不会表露出来,但他们会藏在心里,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生根发芽了。
    “说得好,有赏。”
    “赏什么啊?”
    孙策没有解释,直接行动,抱着尹姁钻进被子,三两下脱掉了刚刚穿上的衣服。身体相贴,尹姁大惊。“将军,你怎么……你没有和你那江东乡党……”
    “她一个人哪是我的对手。”孙策嘿嘿笑着,将尹姁转了过来,背对自己,低下头,吻上了尹姁的脖子。这几天缠绵下来,他也学了几式,对尹姁的身体也更加熟悉,只是轻轻亲了两下,尹姁就气喘吁吁,方寸大乱,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尹姊姊……”麋兰推门而入,见尹姁趴在床上,孙策跪在她身后,正蓄势待发,吓了一跳。孙策也吓了一跳,见是麋兰,连忙说道:“兰儿,快过来,阿姁抖得厉害,我进不去。”
    “且!”麋兰红了脸,转身要走,孙策眼疾手快,一把将她拽了过来,搂在怀中,脸凑了过去,故意张开嘴巴。麋兰闻到浓烈的酒气,连忙求饶。“将军,我先去打点水来,侍候你洗漱吧,你这身上的酒味太重了。”
    “你还知道我身上酒味重?”孙策瞪起眼睛。“你们俩倒是自在了,把一个什么也不懂的新人扔在我舱里,我早上起来想喝口热水都没有,更别提早餐了。我现在又饥又渴,我很饥渴!”
    想到甘梅忍着满舱的酒气在孙策舱里呆了一宿,麋兰忍着笑,求饶道:“将军饶命,是我们错了,我现在就去准备热水、醒酒茶,以解将军饥渴。”说完,挣脱孙策的手,闪身出去。尹姁早就笑得浑身发软,趴在床上,将脸埋在臂弯里。孙策恼羞成怒,伸手捞起尹姁的腰肢,挺枪跃马,直取要害。
    尹姁一声惊呼,身体绷直。“将军,错了,错了。”
    “什么错了?”孙策停住,低头一看,不禁哑然失笑。看来真是喝多了,余醉未醒,走过无数次的门居然还能走错。他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尹姁这才眉头舒展,浅斟低唱起来。
    ……
    张纮吃完早餐,又在院子里活动了一下身体,直到杨修派人来请,才穿上外衣,戴上冠,跟着来人出了院子,来到堂上。
    杨修在阶下候着。见到张纮,拱手施礼,笑脸相迎。“先生睡得好吗?”
    “好,非常好。”张纮笑道:“温泉果然能够消乏,洗个热水澡,一觉睡到天亮,连梦都没有做。”
    “子纲好心境,初到此地,居然能一夜安睡。”杨彪拱着手,从侧门走了进来,身后跟着张钧。
    张纮转身施礼。“见过杨公。”
    杨彪很庄重地还礼。“子纲,你我虽是旧相识,但现在你是孙将军的使者,我是朝廷的使者,你不必如此。你若是愿意,称我一声文先吧。”
    张纮笑笑。“恭敬不如从命。”他打量了杨彪片刻。“文先兄脸色不佳,是忧心国事,还是水土不服?”
    “兼而有之。”
    张纮笑得更加灿烂。“恕我愚钝,我不太理解文先兄为何担忧,是百姓不安,还是叛乱未平?就算有该担忧的事,也是在长安诏狱之中,不是州郡吧?”
    杨彪目光一闪,意味深长地看了张纮一眼。张纮这句话含义太多了,实际上是给这次谈判定一个基调。除非朝廷不配合,否则孙策不会撕破脸,但如果朝廷不识相,那就怪不得孙策翻脸。郭异等人还在诏狱里,袁绍矫诏的事还没有尘埃落定,朝廷想取得袁谭的支持,就不能追究袁绍,但不追究袁绍矫诏,必然要付出足够的代价,让孙策保持沉默,否则孙策揪住袁绍的事不放,最后只能撕破脸。
    “子纲,豫州百姓虽安,但冀兖却不容乐观,司隶情况更是严重,我如何能安睡?至于塞外,情形更是严峻。北有鲜卑、乌桓,西有羌,他们都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侵中原,一旦这些胡骑进入中原,不仅司隶、冀兖会遭殃,豫州也难逃一劫。子纲身为孙将军长史,当然不用考虑那么多,我从长安而来,不能不着眼于大局。子纲,你在洛阳时,应该听过鲜卑大王檀石槐的事吧?斯时大汉尚能维持,只是东南时常民乱,已经让撮尔蛮夷轻视,如今情形,难道比当初更好吗?”
    张纮笑笑。“外夷不过是疥癣之疾,不足挂齿。当初汉朝初立,高祖亦曾被困马邑,如今匈奴安在?”
    “若非孝武帝行推恩令,削藩集权,如何能以全国之力横行漠北,驱逐匈奴?”
    “文先兄,你错了。”张纮摇摇头,一字一句地说道:“孝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夺外朝相权,集于内朝,虽然拓境万里,驱逐匈奴,但这只是饮鸩止渴,虽得一时之利,却遗祸无穷,如今之局面正是当年种下的祸根。如果不除此病根,纵使再驱逐蛮夷几次也无济于事,总有一天会病入膏肓,别说边境不宁,就连这中原腹地恐怕都难逃一劫,整个神州都会有陆沉之灾。”
    杨彪惊讶不已。他没想到张纮会抛出这样的观点,矛头直指汉武帝的政策,而且听起来对独尊儒术极其不满,将其与夺相权并列。整个汉代,对汉武帝的责难不绝如缕,但批评汉武帝大多集中在他的穷兵黩武、与民争利上,从来没有人指责他独尊儒术。
    杨彪对此很震惊。就算孙策重尚武之风,提倡工商,与儒生也常有冲突,但他也没有把儒学列作目标。身为儒生,张纮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子纲,你觉得诸子百家能和儒门相提并论?”
    张纮看看杨彪,又看看站在一旁的杨修,露出自信的微笑。他抚着胡须,淡淡地说道:“文先兄,你说的儒门是夫子所创的儒门,还是董仲舒所创的儒门?”
    杨彪一时语塞,沉吟着没有说话。他知道张纮学问好,对儒门的弊端非常清楚,他还学过《欧阳尚书》,当初他们还为此探讨过一些问题,但张纮一直没有入仕,他不是没有机会,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都曾想辟他为掾属,是他不肯接受。如今他却主动为孙策效劳,此刻又作为孙策的使者来和他谈判,一开口就直指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政策,必是有备而来。如果轻易作答,很容易落入他的陷阱。
    “敢问子纲二者之别。”
    “不敢,敢呈陋见,与文先兄切磋。”张纮谦虚了一句。“若是说夫子之儒门,那自然非诸子可比,能与夫子比肩者唯有老子,但老子传承不一,杨朱、庄子大异旨趣,又有刑名之术,驳杂不纯,也不能与儒门相提并论。则于墨法,有术无道,亦不足道论,综而言之,儒门自然是最佳。”
    杨彪微微颌首,表示同意张纮的意见。同为儒生,对孔子的推崇自然不用说。只不过张纮只称孔子为夫子,而不称为圣人,这已经有些不同。
    张纮接着说道:“但董仲舒之儒与夫子之儒名同而实异,其异者有三:时异,经异,道异。时异者,三代之时,无皇帝之制,天子是天下共主,但诸侯有其国,大夫有其家,君臣以礼而是不以法,天子不得擅诛大臣。董仲舒时,皇帝治天下,高皇帝诛杀诸侯,孝景帝诛周亚夫,视大臣如寇仇;经异者,夫子整理六经,六经各一,无有异议,董仲舒时则不然,各家经传不一,仅《春秋》便有公羊、谷梁、左氏之别,董仲舒所本者唯公羊春秋而已,公羊春秋者,公羊氏之春秋也,非夫子之春秋也;道异者,夫子罕言天命,董仲舒则引阴阳入儒,好言天命,言之凿凿。他难道比夫子更高明吗?”
    第1635章 张纮论道
    汉武帝独尊儒术,并不是因为他信奉儒术,而是他需要儒术为他摇旗呐喊。儒家引阴阳入儒术,言说天命、灾异,本意也是为了用天命来制约皇权,同时控制天命的阐释权,为儒生进入仕途铺平道路。从开始双方就是同床异梦,争执不断,汉武帝、汉宣帝是外儒内法,儒家一直没能如愿。汉元帝以后,儒家终于得势,沿着董仲舒指定的道路高歌猛进,终于推出一个儒生皇帝——王莽。
    王莽的失败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对皇权来说,天命的阐释权掌握在儒生手中太危险了,所以光武帝登基后推行谶纬,就是要和儒生争夺天命的阐释权,后来又引古文经与今文经交锋,到后来汉灵帝建鸿都门学,其实都是想打破经学的垄断。对儒家来说,笃信儒家的王莽不仅没能引导天下大同,反而天下大乱,梦想成空,从此不再谈明君,只想做一个贤臣,今文经、古文经斗来斗去,争的都是辅佐君王的权利。
    但这依然是两败俱伤。谶纬让谣言四起,土当代火,黄当代赤的说法鼓舞着一个接一个的野心家揭竿而起。今文经、古文经的争锋让儒学的缺陷暴露无疑,也让皇权有机可趁,外戚、阉党趁虚而入,最后酿成两次党锢之祸,儒林受到重创。
    时于今日,有识之士都清楚儒家遇到了问题,董仲舒那一套行不通了,如果不做出革新,儒家的没落是迟早的问题。汉灵帝能搞出一个鸿都门学,其他人就可能搞出一个另外的什么学。对儒家来说,抛弃今文经、古文经的分歧,求同存异,也成了儒生的自觉追求,今古融合已经成了大势所趋。
    杨彪不是党人,但他和党人走得很近。他久经仕宦,对这个趋势心知肚明。此刻听到张纮贬斥董仲舒,重提孔子,他虽然意外,却不反对,重归孔子之儒也是一种方向。杨彪更关注的却是张纮的言外之意。孔子时代的天子是天下共主,不是皇帝,诸侯有其国,大夫有其家,这是为孙策割握建国寻找理论依据?
    “依子纲所言,又当如何取舍?去董仲舒之儒,复夫子之儒?”
    “董仲舒之儒可去,夫子之儒不可复。”
    “哦?”杨彪眉梢轻挑,却不发言,静待张纮的解释。
    “文先兄这一路走来,可曾读过南阳郡学的文章?”
    “子纲是说那些搜罗古碑,考证文字的文章吗?”
    “文先兄以为如何?”
    杨彪抚着胡须,沉吟片刻。“虽说碑文久远,可资参考,但谀墓之风古已有之,也可不全信。”
    张纮笑了,却不上杨彪的当。“那与讹误百出的经学相比,哪个更可信一些?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发现暴秦焚书以前的六经典籍,是应该相信那些古文字,还是坚守如今各家所持的文字?”
    杨彪沉默不语。这是汉代经学的致命伤,今文经也好,古文经也罢,其实来源都不可靠。以杨家所习的《尚书》而论,今文经源自济南伏生,古文经源自孔安国整理的孔子壁中遗书。伏生传经时已经九十多岁,其记忆是否准确,大家都心里有数,更何况后来又分出数家,数家之间也不尽相同。论准确性,今文尚书大概率是不如古文尚书的——除非孔安国故意造假。
    如果现在发现了孔子时代留下的古碑或简策,那不管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将成为笑话。如果研究的经籍文字都是错的,那从这些文字中引申发挥出的微言大义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孙策不惜重金,资助邯郸淳等人搜罗古碑,不过就是为了这一天吧?荆吴也就罢了,以前都是蛮夷之地,出现孔子遗书的可能性不大,齐鲁却是儒家发源地,如今尽入孙策之手,如果他安排人在那里搜罗古碑,谁知道会发现一点什么?
    杨彪越想越不安,额头冒出一层冷汗,有一种大厦将倾的不祥预感。他定了定神,追问道:“南阳诸君搜罗古碑,成绩斐然,或许能证明经籍讹误,但这无损于夫子之道,为何夫子之儒亦不可复?”
    “文先兄以为夫子之时可复吗?”
    杨彪警觉地避开了张纮的陷阱。“夫子之时不可复,难道夫子之儒就不可复?”
    “作为学问,夫子之儒可复,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天下共主之时,夫子不用于鲁,尚可周游列国,以求一逞抱负,今日皇帝一统天下,夫子若不能得用,大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乘槎浮于海,要么取而代之。”
    “子纲焉知夫子若再世,不能用于皇帝?皇帝虽幼,却英明果断……”
    张纮看向杨彪,笑而不语。杨彪讪讪地闭上了嘴巴。他的祖先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杨家也一直奉行忠孝,没有像袁家一样走向权臣的道路,但杨彪不仅没有得到天子重用,反而成了一个连正式名义都没有的使者,如果孔子大世,他又能如何?
    他和张纮是旧相识,论年龄,他比张纮年长十一岁,论家世,他四世三公,张纮出身寒门,论学问,他家传尚书,张纮转学多师,可是如今张纮是孙策的左膀右臂,他却是长安可有可无的老臣,无法和张纮相提并论,说皇帝英明又能有什么说服力可言。
    “既不能有复夫子之儒,那董仲舒之儒去后,又当以何家学问治国?观孙将军所为,难道是要重兴诸子百家?这恐怕也不行吧,诸侯争立,天下交兵,这难道就是子纲所期望的大同治世?”
    张纮笑着摇摇头。“百家争鸣,未必就诸侯争立。诸侯争立,也未必就百家争鸣。”
    “愿闻其详。”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择善而从,何必一定要互相争斗?比如孙将军行新政,不仅兴教育,更建讲武堂以尚武,建木学堂以重工,又欲建政务堂培养官吏,建商学堂研讨经济,士农工商,各兴其业,协调发展,哪来的争斗?反倒是天下影从,有一统之势,文先兄一路走来,难道没发现冀州、兖州都在效仿荆州、豫州吗?就我所知,好像关中也在学吧,只是人口不足,老臣在位,豪门争利,形似而神非罢了。”
    杨彪脸一红,讪讪无语。
    张纮和杨彪站在院中,随意而谈,虽然偶有交锋,但总体上气氛和谐,两人甚至没有提及太多眼前的现状,只是偶尔拿出来做个例子,但两人都是聪明人,杨彪准确的把握住了张纮要表达的意思。
    让孙策放权是不可能的,到了这一步,孙策只可能前进,不可能后退。原因很简单:皇权决定了不可能容忍孙策这样的权臣存在,孙策也不会将大权拱手相让,任人宰割。别说像汉高祖杀韩信、彭越一样,就算是像光武帝那样解重臣兵权一样也不可能。
    第一天会面,双方点到为止,然后便把话题集中在儒门的得失上。两人都是儒生,又都是务实派,在这个话题上有很多共同语言。他们都预料到了儒门的衰落,他们也都想为此尽一份力,虽然在具体做法上有些分歧,但大方向却是一致的,不需要争得面红耳赤。
    杨修侍立在一旁,一直没有发表意见。杨彪和张纮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他,他也得以安处其中,不偏不倚。他非常感激孙策的这个安排,张纮是一个最合适的人选,他既能完成谈判的任务,又能照顾到杨彪的特殊身份,给杨家、袁家都留了足够的面子。
    ……
    孙策顺江而下,视察丹阳郡的屯田事务。江南天气暖和些,秋收结束得更早,稻子早就颗粒归仓,田里的麦子也种得差不多了。
    贺齐、郭暾等人从驻地赶来,向孙策请示冬闲练兵的方案。虽然没有明说,但孙策陆续为各郡配备郡尉,剥夺了太守的兵权。按秦制,郡不仅有守,更还有尉和监,分别负责治民权,兵权和监察权,光武中兴,因为他自己是以郡兵为根基,抓住冬季都试的机会起兵,生怕别人也有样学样,所以取消了郡兵都试制度。这和当时的经济情况也有关系,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但地方武装的削弱导致了一个严重的后果,东汉再也无法建立西汉的武功。再加上尊崇儒术,崇文抑武,大量儒生进入政权,武将受到压制,形势进一步恶化,看似一片和平,实际后果严重,平时没什么事,到了危难之际却发现无兵可用。
    孙策不想这么做,他相信只要政策对百姓有利,不把百姓逼到没有活路,没有几个人愿意起兵造反,地方配置一定的兵力有助于维持治安,也有利于保证帝国的战斗力。忘战必危,任何一个政权都不能忽视武力,即使不去侵略别人,至少也要让人不敢觊觎自己的财富。


同类推荐: 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九零千万富翁的独生女王爷每天都想以身相许(重生)穿成恶毒反派们的替嫁小师妹重生一九零二窃国大盗穿越之平淡人生娇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