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如逢大赦,连忙说道:“夫人请便,夫人请便。”想了想,又道:“士孙君荣住后院,他可能了解得多一些,你不妨去问问他。”
第2360章 区别对待
袁权挨个儿拜访来见孙策的老臣们,也不闹,问了安,轻声细语地说明来意,然后就默默垂泪,让人不忍拒绝,明知这件事不好做也只能应下来。
他们在仕途上打滚了大半辈子,个个炼成了精,很快就明白了袁权的来意。孙策不愿意他们在眼前晃悠,又不能冷落他们,寒了天下士人的心,让袁权来给他们出难题,逼他们主动远离吴国的朝堂,最好是躲到孙策、袁权永远看不到他们的地方去,要不然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既然可以有十周年,当然也可以有十五周年、二十周年,甚至每年清明都来一趟。
虽说就此致仕多少有些遗憾,毕竟是有头有脸的名士大臣,没人愿意忝着脸,凑上去挨打。也不用互相通气,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上书请罪,希望能回乡自省,安度晚年。
士孙瑞也不例外。他没有亲自上书,而是由儿子士孙萌代拟。士孙萌正当壮年,当然不能跟着士孙瑞一起回家。他文采不错,让他代拟上书,至少有一个让孙策见一见的机会。
这一招很管用,负责文书的王粲见猎心喜,主动向孙策推荐,并评点了几句其中的佳句。孙策不愿意老朽们充斥朝堂,指手划手,却不想一网打尽,能用的还是想用的,士孙瑞就是其中之一。借着王粲的推荐,孙策召见了士孙萌,并让他转告对士孙瑞的礼敬,召他单独见面。
士孙瑞多少有些诧异,却还是来了。两人叙了叙旧,孙策便向士孙瑞咨询起关中的形势,请教解决之道。士孙瑞开始不愿意说,后来见孙策诚恳,这才敞开了心扉,将自己对关中形势的意见一一说来。
关中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在于利益制衡,没有任何一方可以独大。这本是先帝为尽快稳定关中的权宜之计,如今却成了孙策的麻烦。不过要解决也不难,唯生死和利益而已。
生死是刘氏宗室,作为前朝皇族,这些刘氏宗室自然担心被孙策清洗,所以紧紧抓住手里的兵权不放。只要大王能够宣布赦免他们,不要他们的命,他们自然不会主动挑衅。如果再能给他们一点利益,他们会很乐意为新朝效力。
利益则是凉州人,包括董卓旧部、韩遂马腾以及杨阜、阎温等新锐。
董卓旧部在关中的力量有限,随着董越投降,胡轸战死,只有武威太守牛辅还有一定的实力。牛辅是粗人,有勇无谋,唯贾诩之命是从,只要贾诩一封信,牛辅就会俯首称臣,否则不用孙策费心,贾诩就会先收拾他,就像收拾胡轸一样。
韩遂、马腾与孙策的关系很深,士孙瑞没有多说。至于杨阜、阎温等人,士孙瑞倒是有些想法。
对凉州人,尤其是有一定学问和见识的凉州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不是官职,不是富贵,而是尊重和机会。只要你尊重他们,赏识他们,愿意给他们机会,而不是把他们当作野蛮人,他们就满足了,哪怕眼前的利益少一点,他们都不会计较。
典型的例子就是贾诩。贾诩年轻时举孝廉,举孝廉本是入仕正途,比恩荫还要受世人青睐,但他在朝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为是凉州人,没有家世人脉,他在宫中为郎多年,就是等不到外放的机会,只能回到凉州,而后成为董卓的部下。
另一个例子是韩遂。韩遂是凉州名士,曾为上计吏,到洛阳见驾,并因此见到了大将军何进,这同样是一个出仕的好机会,但何进身边的关东人太多,他们看不起韩遂,明知韩遂是支持他们诛杀宦官的人,却不给韩遂出仕的机会,让韩遂失意而返。
这不过是关东人歧视关西人的一个缩影而已。在关东人的眼里,凉州就是溃痈,凉州人都是蛮夷,天生的逆贼,连凉州三明那样的良将都被排挤,其他人又可能有机会?大王虽是关东人,却与那些儒生不同,你能尊重贾诩,能用阎行、马超、庞德为将,甚至能用韩少英、马云禄,自然也能用杨阜、赵昂。只要一纸任命书,这些人看到了希望,又有谁愿意铤而走险?
听了士孙瑞的分析,孙策心里有了底。他邀请士孙瑞入职柩密院,协助朱儁处理一些事务。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士孙瑞的年龄不小了,资历又太高,否则他会邀他入军师处。
士孙瑞有些担心。毕竟他是袁绍旧党,袁隗等人被杀,他虽不是直接责任人,却也脱不清干系。
孙策知道他担心什么,笑着向他保证,绝不会因为这件事受到骚扰。有了孙策的亲口承诺,士孙瑞总算松了口气,欣然答应。他的儿子士孙萌则因文才出众,被孙策留在身边。
士孙瑞父子虽然没有被授予高官厚禄,却都是亲近之臣,一时激起了不少人的希望。既然与袁隗等人的有直接关联的士孙瑞都能被赦免,他们自然也有机会,不少人都动了心,耐心等候孙策的召见。
过了两日,司马防父子接到召见通知,第一时间赶到孟津大营。
司马防身材高大,又一向严肃惯了,既然到了孙策面前,他还是不苟言笑,正襟危坐。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天生就是不喜欢这种道貌岸然的角色,孙策对司马防的第一印象就很不好,脸上连点笑意儿都没有。司马孚看得真切,心里着急,却又不好提醒司马防。
寒喧了几句后,孙策单刀直入。“令郎仲达驻守邘城,司马君如何看?”
司马防沉默了片刻。“犬子已弱冠,自有主张,非老朽所能左右。”
孙策点点头。“既然如此,那孤便不劳烦司马君了。你自是你,他自是他。河内正在作战,温县也不例外,司马君暂且在河南委屈几日,待战事结束再返乡不迟。”
司马防心头一沉,知道孙策无用他之意,颇有些失望。只是他多年读书养性,倒不至于将失望摆在脸上。他躬身施礼,正要告辞,陆绩走了进来,递过一份军报,眼神兴奋地看着孙策。孙策接过军报,扫了一眼,见是孙尚香大捷,夺取天井关,悬了很久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只是司马防在场,又是一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模样,他不愿意被司马防看轻了,这才强抑兴奋,淡淡地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
陆绩有些意外,却没敢多问,转身出去了。
被陆绩打断,司马防一时不知道如何重新开口,孙策也没心思再和他闲扯,相对沉默。司马防见状,只好主动告辞。司马孚却有些不甘。司马防年过半百,可以回家养老,他却刚刚二十岁,不能就此虚度青春。况且他又没有在汉朝出仕,既然长兄司马朗都能得到任命,他应该也可以,只是缺一个机会罢了。
如果就这么离开,他下次什么时候才能再次与孙策见面?二兄已经死定了,大兄才是一个县长,等他官至二千石,自己恐怕都人到中年了。
司马孚咬咬牙,拱手施礼。“大王,孚以为,邘城虽小,地势却险要,强攻不易,还是劝降为好。”
孙策对司马氏一家的印象都不怎么好,但是对司马孚的讨厌程度仅次于司马懿。此人明明是司马篡魏的关键人物,却忝着一张老脸,非要称自己是大魏纯臣,虚伪堪称登峰造极。此刻见司马孚主动献计,心中厌恶又添了三分,皮笑肉不笑的说道:“能劝降当然更好,只是没人能当此重任。若是足下愿往,孤倒是求之不得。”
司马孚再拜。“若大王信任,孚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只是欲想劝降成功,还须大王几句承诺。”
“哦,你想要什么样的承诺?”孙策忍不住反胃,语气中便有些不善。既然司马孚想做说客,他也不反对,让司马孚去邘城劝降,到时候一起杀掉。承诺?我能承诺的就是让你和司马懿一起死。
司马孚看得出孙策的不屑,却不能就此罢休,只能硬着头皮往下说,希望能有一线转机。“大王善战,攻无不克,但数万大军攻邘城数月不下,伤亡数千。邘城之后,又有天井险关,比邘城更险十倍,若是强攻,恐怕经年累月,不知道要消耗多少钱粮。故孚不才,以为吴军虽勇,强攻却非上计,不如以消耗十分之一以招来者。邘城降,则天井关守军知大王恩威,或能不战而胜。如此,并州之门户开,大王可缓步而北,取上党、太原,定大河之北。”
孙策笑笑。“计是好计,只是孤有个疑问。”
“请大王直言。”
“是强夺天井关更能震慑并州群丑,还是劝降更有效?”
司马孚又羞又恼,脸色有些难看,忍不住反唇相讥。“若能强攻得手,自然毋须多费唇舌。只是天井关险要,更胜邘城,孚怕大王顿兵坚城之下,望山兴叹,悔之晚矣。”
孙策笑了。“多劳足下提醒,孤铭记在心。这样吧,你先去邘城劝降,若尊兄能识时务,在我军攻城之前投降,孤可保你们不死。”
第2361章 人情
司马防、司马孚一前一后出了大营,上了车。
马车起动,向驿舍轻驰而去,司马防端身正坐,闭目不言。司马孚低着头,双手抚膝,神情沮丧,身体随着马车的前进微微摇晃。
“抬起头来。”司马防忽然说道。“君子慎独。”
司马孚下意识地挺直了身体,随即又有些恼怒。“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父亲,我们究竟做错了什么,以致吴王如此针对我们?”
司马防眉头微蹙,神情疑惑。他也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吴王孙策对他们父子的成见之深超出了他的想象,似乎不仅仅是因为司马懿效力中山国这么简单。是受杨修影响,还是另有原因,他也说不准,但他此刻最生气的倒不是孙策的态度,而是司马孚年轻气盛,弄巧成拙。
“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吴王不肯宽恕我父子,我父子安心耕读,修身养性便是了。你何必多此一举,要去邘城劝降?现在倒好,不仅救不了仲达,连你也折了进去,你满意了?”
司马孚低着头,不敢反驳,心里却是老大的不乐意。父亲只会说些大道理,却解决不了真正的问题,听着实在有些厌烦。与其听他训斥,不如早些去邘城见二兄仲达,说不定能商量出点办法来。邘城终究是守不住的,退守天井关更保险些,等吴军久攻天井关不下,吴王才会意识到他们的价值。
司马孚想着孙策骑虎难下的模样,嘴角不由得挑起一抹冷笑。司马防担心司马氏的前程,见司马孚颜色不逊,更加恼怒,厉声喝斥了两句,司马孚急了,忍不住大声反驳道:“父亲常教训我们,君子直道而行,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如今吴王听信谗言,不用我父子兄弟,难道我们应该折节改道,唯命是从?”
见司马孚犯了性子,一反常态,司马防也无可奈何,暗自叹息。他越想越不甘心,生逢乱世,各为其主的人多了,为什么孙策能赦免那些人,偏偏不肯放过司马氏?这其中必有古怪,如果不弄清楚,就算是死了,他也不能瞑目。
河内司马氏几代人的经营不能因此毁于一旦。
司马防咬咬牙,做了一个决定。回到驿舍,他命司马孚研墨铺纸,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人送给荀彧。
……
荀彧走进了杨修的大帐,打量着坐在一堆文书间奋笔急书的杨修。
杨修头也不抬,扬扬手中的笔。“文若,自己找地方坐,喝茶还是喝酒,那儿都有,你自便。我还有一会儿,这几件事很急,耽搁不得。”
荀彧有些不好意思。“德祖,没想到你这么忙。早知如此,我就不来打扰你了。”
杨修在一个掾吏递过来的文书上迅速扫了一眼,大笔一挥,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来都来了,还说这些有什么意思?我相信你荀文若不是来找我闲聊,必有大事。”
荀彧的笑容有些勉强,无法回答,只能笑笑,不置可否。他在一旁坐下,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的品着。杨修的大帐很宽敞,里面摆了四五张大案,上面都堆满了文书,只有帐角的这张案上摆着茶酒吃食,茶是凉的,大麦煮成,有股焦香味,入口清凉,暑气全消。吃食也简单,多是瓜果之类,还有一些点心。荀彧看了一眼就知道,这些东西和吴王孙策帐里的差不多,应该是袁夫人准备的,一式两份。
他不禁有些羡慕。都说孙策讨厌世家子弟,杨修作为最著名的世家子弟,偏偏深得孙策信任,以心腹待之,言听计从。他之所以主动来找杨修,是因为收到了司马防的亲笔信,得知吴王要对司马氏不利,原因很可能和杨修有关,这才赶来问个明白。
他本来不想过问这件事,但他推辞不掉。司马防的父亲司马儁做过颍川太守,曾举他的父亲荀绲为孝廉。颍阴荀氏成名于他的祖父荀淑,但荀淑的仕途成就有限,止步于当涂长,子弟并不能因此获得入仕捷径,只能寄希望于第二代。但荀淑的长子荀俭早亡,只做到朗陵长,次子荀绲便担起了这个重任。
拜司马儁所赐,荀绲弱冠举孝廉,以最体现的方面入仕,后来官至济南相,子弟因此得以质任入仕,为荀氏的兴盛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有这样的人情在,明知这件事不方便,荀彧也不得不出面。他不好直接去找孙策,先来找杨修问个明白。
这么做会对汝颍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心里没底。汝颍系树大招风,已经引起了吴王的警惕,接连几次整顿,不久前又借着军师处不谙实务,过于乐观,以致邘城久攻不下的理由训斥了不少人,在这种时候,他为司马氏出面其实并不合适。
但他无法拒绝。
就在荀彧权衡利害的时候,杨修走了过来,坐在荀彧对面,拿起一块点心塞在嘴里,又灌了一大口大麦茶。他上下打量了荀彧两眼,笑道:“看来我猜中了,不是小事。”
荀彧收摄心神,顺势接过话题。“当然,你这么忙,寻常小事怎么敢来打扰你。”
“究竟什么事,说来听听。”
“最近前朝老臣到洛阳,觐见大王,你可知道?”
“知道,但是没去见他们。”杨修说道,又拿起一块瓜,大口大口的啃起来,啃得汁水淋漓,让荀彧直皱眉。“我现在是行军主簿,每天忙的都是钱粮,不关心关中那些老朽的事。怎么了,和他们有关?”他眼神微闪,随即笑出声来。“司马懿?”
荀彧点点头,又摇摇头。“司马懿愿意为中山效忠,那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也不想干涉。可是他的父亲司马防与中山王并无瓜葛,为何不受吴王待见?”
说完,他又把司马防告诉他的消息,以及他自己打听到的消息说了一遍。
杨修也听说了司马防、司马孚来见吴王的事,只是没问细节,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如何。如今荀彧亲自来打听,看来司马防不仅没有得到想要的,很可能还遇到了麻烦,否则以司马防的身份不至于请荀彧出面。
人情当然要还,但不到万不得己,没有人会主动去讨,就像荀彧现在来找他一样。
杨修站起身,在一旁的水盆里洗了手。“我去问问。你是一起去,还是先回去等我消息?”
“一起去吧。”荀彧起身。“我也想听听吴王的想法。”
……
杨修和荀彧联袂而来,孙策多少有些意外。杨修也不绕圈子,开门见山,说明来意,只不过没提荀彧,而是问孙策这个决定是不是和他当初冷落司马懿有关。
孙策不知道荀彧为什么会来,但杨修当着荀彧的面问这件事,说明绝不是凑巧。杨修欠荀彧人情,他是知道的,杨修在关中横行跋扈,固然有弘农杨氏的背景在支撑,也和荀彧的保护有一定关系。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弘农杨氏的门第当回事,尤其是对那些寒门来说,找几个游侠儿刺杀杨修不过是小菜一碟。
能请得动荀彧出面,看来河内司马氏也是有些人脉的。
“关系不大。”孙策坦然相告,先把杨修摘到一边。“司马懿愿意为中山国效忠,孤可以理解,也愿意成全他。司马孚兄弟情深,不忍见司马懿独死,孤也深表感动,不忍拒绝,但不用司马防却与此无关。毕竟,孤可是刚刚任命了司马朗。”
荀彧暗自叫苦。孙策这话说得体面,实则决绝,司马懿、司马孚是非死不可了。按理说,他不应该再问了,可是司马防的疑惑未解,他不得不再多问几句。
“臣冒昧,敢问大王对司马防其人观感如何?”
孙策皱起了眉,脸色有些不好看。“文若,司马防是前朝老臣,用与不用,孤自有安排,文若如此关切,却是为何?”
荀彧离席,拜伏在地。“大王,臣也是前朝之臣,且是先帝心腹。蒙大王不弃,委身大吴,以残弱之躯,尽微末之用,感激涕零。诸公虽有老迈,德能过于臣者不乏其人。司马防为官多年,虽无卓绩,亦是老成之人,德行亦无亏处,且温县司马乃是河内大族,若能用之,纵使是一闲散之职亦能安抚人心,稳定河内。大王不用,反欲杀其二子,臣愚昧,不明大王深意,敢请大王解惑。”
一旁的刘晔听了,脸上也有些挂不住,僵着脸,一言不发。
见荀彧坚请,孙策很是不快。这荀彧果然是绵里藏针啊,平时温温和和的一个,真的犯起倔来却是一步不让,非要讨个说法不可,难怪历史上不能善终。
孙策向外靠了靠,一手握紧凭几的扶手上,一手在案上轻轻叩击着,“笃笃笃……笃笃笃……”虽然声音并不大,却像战鼓一样极具威慑力。
“荀文若,你入吴有两年了吧?”
荀彧伏地不起,额头沁出了细汗。“回大王,两年又三个月。”
“那你知道新政的要旨是什么吗?”不等荀彧回答,孙策又道:“孤认为你不知道,否则也不会来问了。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吧,以你的智慧,孤相信你只要愿意去想,一定能想明白。”
第2362章 急先锋
杨修惊诧不已。
他和孙策相处多年,还是第一次看到孙策如此指责臣下,尤其是他敬重的人。这件事已经和司马防没什么关系,而是直指荀彧本人。他用了“愿意”二字,自然是指责荀彧消极抵抗,没有主动积极的去理解新政,为大吴效力。
第930节
同类推荐:
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
九零千万富翁的独生女、
王爷每天都想以身相许(重生)、
穿成恶毒反派们的替嫁小师妹、
重生一九零二、
窃国大盗、
穿越之平淡人生、
娇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