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苏厨 苏厨 第153节

苏厨 第153节

    节日的里的热闹自是不用多说,城里乡里,苏油觉得自己送礼送得腿都快要跑断了。
    宋人士大夫不尚乘坐轿子,认为那是使人为畜,苏油觉得,自己应该将舒适款四轮马车发明出来才是。
    但是舒适的车辆,对路面要求也很高,这又是个蛋疼的事情。
    ……
    如今的可龙里,相当安逸。
    不是一家富,而是合村都不错。
    鸡,鸭,鹅,鱼,猪,蛋……因为销路旺盛,基本上养成就能立刻换钱。
    各家的后山,多种着果树,龙脑樟,核桃,茶树……
    经济作物占了一多半,剩下的才是竹林,柴火用的杂木林。
    村里人现在又是工人又是农民,拿着两份收入。
    五十万支破甲锥的生产任务,抵消了全村一年的赋税和役务,据说第二批五十万支订单又要来了……
    如今可龙里的小伙子,成了四里八乡女婿的首选,新嫁来的媳妇,对家中各种各样外边没有的新奇物事感到非常吃惊。
    好多好多都是城里刚刚才有的东西,比如牙刷,牙粉,龙脑香胰子,就连晾衣服的衣架,夹床单的夹子,都是那么精致……
    还有那神奇的澡堂子,随时提供热水,想到这里新媳妇就脸红,第一次泡的时候搓下来好多污垢……
    男人上工,女人在家活也不少,婆婆交代了,家里产出都要加工到很细——鹅羽从毛根处断开,毛杆一份钱,毛羽一份钱,现在连鸭绒和鹅绒,都又是一份钱了。
    只要下力气,就能换成钱,新媳妇觉得自己一天到晚都是劲。
    倒是苏家三婶六婶常来串门,说钱是次要的,赶紧把身体养好,给家里添娃才是正经。
    说起身体养好,新媳妇又脸红了,第一次下厨就丢脸,那么多新式调料,新式做法,家中自小学得的手艺都白学了,还得婆婆手把手的重新教。
    然后那顿饭……是让自己这辈子最后悔吃的一顿饭。
    临行前爹妈一再交代,说只要是婆婆就不会喜欢宽肚肠媳妇,前三天一定要控制住自己。
    新媳妇很委屈……回锅肉,滑滑肉,卤水鹅,韭黄煎蛋……那是能控制得住的吗?
    婆婆倒是开心:“媳妇吃,多吃点长胖些,家里不缺这些,先把身子调理好是正经……”
    ……
    正月初三,可龙里热闹非凡,苏家小公子生日,这娃九岁了。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周围乡亲,江卿世家,学宫同学老师,嘉益客商,土地庙孩子,二林部,陵井,都赶来观礼。
    甚至远在大理的高家父子,都托分号带来了丰厚的礼物……
    ……
    冠礼,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汉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礼节。
    冠,弁冕之总名,字有三从。
    从“冖”,即以布帛蒙覆;
    从“元”,取其在首,古亦谓冠为元服;
    从“寸”。
    “寸者,忖也,有法度可忖也。凡法度字皆从寸”。所以《说文》又说:“冠有法制,故从寸。”
    之所以重要,《礼记》一句话就说得很明白:“冠者,礼之始也。”
    华夏文化是礼仪的文化,而冠礼就是华夏礼仪的起点。
    因此《大戴礼》云:‘文王十三生伯邑考’,《左传》特意指出:‘冠而生子,礼也。’”
    左丘明的意思,文王这儿子虽然出生得很早,但也不用大惊小怪。因为也是在行过冠礼之后一年才生的,因此不算没有遵从礼仪制度。
    华夏礼仪分为“吉、凶、军、宾、嘉”五种类型。冠礼属于嘉礼的一种,好事儿。
    它表示这个人认同华夏礼仪这套行为准则,同时也是一个新的成人,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是他进入华夏礼仪系统的起点。
    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
    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然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因此传说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
    汉以前,冠礼极重。
    周成王幼年继武王之位,但周公摄政直至其成年。
    嬴政十三岁即秦王位,但也是直到二十二岁,“冠,带剑”,方才亲政。
    《后汉书·儒林列传》载,周防年十六,仕郡小吏。世祖巡狩汝南,召掾史试经,见他“尤能诵读”,欲拜为守丞。而周防“以未冠”,不能从命。
    从天子至士庶,冠礼都是“成人之资”,未行冠礼,“不可治人也”。
    ……
    进入隋唐,冠礼就开始明显衰弱了。
    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谈到,“冠礼,数百年来人不复行”。
    还提到当时有一位名叫孙昌引的人,“独发愤行之”,次日上朝,希望众卿士能对他有所教导。
    到外廷后,孙氏荐笏对卿士说:“某子冠毕。”众卿士竟然听不懂。
    京兆尹郑叔则更好玩,怫然曳笏却立说:“与我何干?”引来文武大臣哄堂大笑。
    可见当时,多数人以冠礼为迂僻。
    然而此礼,在真正的诗礼世家中,并没有荒废。
    比如司马光,就曾痛心疾首:“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
    生子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
    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之道故也。”
    所谓“四者之行”,《礼记·冠义》解释得很清楚——“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
    冠礼的目的,就是“将责四者之行于人”。
    “其礼可不重与?
    故孝、弟、忠、顺之行立,而后可以为人。
    可以为人,而后可以治人也。”
    因此司马光认为,冠礼是为了让人正式开始履行孝悌忠顺四种品行。废除冠礼,会使得人情轻薄,导致人在成长过程中不知责任,会造成社会问题。
    而朱熹则对这礼的消亡感到匪夷所思:“是自家屋里的私事,有甚难行?关了门,将巾冠与子弟戴,有甚难?”
    如今的儒家,还没有完全泥古和僵化,因此各世家的冠礼,都保留大略,并加以了简化和变通。
    礼不可废,然而可易。
    但是在年龄上,各家又发生了分歧和争论。
    《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诸侯十二而冠也。若天子,亦与诸侯同……
    司马光在其《书仪》中,便考查了古制,认为男子年十二至二十岁或者婚前,只要父母没有期上之丧,就可以行冠礼。
    程颐则表示反对,认为起点应该延后:“冠所以责成人,十二年非可责之时。”
    朱熹则持另一观点,光年龄到了,没有相关基础知识储备也不行:“若敦厚好古之君子,俟其子年十五以上,能通《孝经》、《论语》,粗知礼义之方,然后冠之,斯其美矣。”
    不管怎么争论吧,其实事情的本质大家还是清楚的——既冠,则责。
    做不到这点,就是虚礼。
    不管年龄大小,加了冠,你就是大人了,必须以大人的行为规范来要求。
    ……
    到了苏油这里,事情就来了个颠倒——你完全达到了行使成人之礼的要求,因此可以加冠!
    这是龙昌期龙大儒提出的建议,他已经忍了一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正是因为这娃没有加冠,所以被他钻了多少空子?
    不然你让唐彦通去江上操舟试试看?!士林公议喷不死他!
    这娃从五岁开始,就早知礼义之方,能行四者之行——与八公相依为命,为孝;收揽可龙里群童,为悌;游说大理擒侬智高,为忠;与江卿关系良好,说动他们招抚流亡,帮助衙门解决问题,为顺。
    如果以治人为标准来判断,二林部那档子不提,光可龙里一处,土地庙一处,这娃早都治出花儿来了!
    但是!他仗着自己年岁还小,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调皮捣蛋不用心学习,还让人不方便责罚,这是一种严重的作弊的行为!
    因此对这个捣蛋鬼,啊不特例!必须赶紧给他加冠,以成人之礼责之,才好严加管束。
    所有人,所有大人,都一致同意。
    龙老就是不一样,从理论上深挖根源,从制度上解决问题,赞!
    苏油也暗自翻白眼——龙山长你是大儒,别学小说家言,吴承恩给孙猴子加紧箍咒那一套都搬出来了!
    ……
    周代冠礼,士依三加——初加缁布冠。
    缁布冠为太古之制,冠礼首先加缁布冠,表示不忘本初;还象征拥有人治权。
    再加皮弁,象征将介入兵事,拥有兵权,所以加皮弁的同时往往配剑;
    三加爵弁,象征拥有祭祀权,即为社会地位的最高层次。
    更高等级的贵族,还要多加一道——《大戴礼》云:“公冠四加,三同士,后加玄冕。天子亦四加,后加衮冕。”
    苏家不是泥古派,那就变通——初加巾,次加帽,三加幞头。
    不过仪式是要的,早十天,就要进行占卜。
    回眉山前,占卜已经在玉局观完成,由石薇的胡子公公师父元德公亲自主持。
    元德公这叫“筮宾”,是该礼最尊贵的宾客,比施礼的正宾还高一等。


同类推荐: 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九零千万富翁的独生女王爷每天都想以身相许(重生)穿成恶毒反派们的替嫁小师妹重生一九零二窃国大盗穿越之平淡人生娇花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