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 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第367章 我还没准备好,你们就要黄袍加身?
    刘协想要退位的消息根本瞒不住。
    原本只是高层小范围传播,不知怎么地,中下层也知道了这件事,甚至连下面的百姓都少有议论。
    金茂回到宛城时,就无意中听到童谣,言称要变天了。
    可想而知,这件事已经闹到人尽皆知的地步。
    其中有没有人在做推手,显而易见。
    这件事影响极大,群臣早就盼着这一天到来,只是有几个意外因素需要人处理。
    荆州宛城,荀家新建宅邸。
    作为荀氏家主,荀彧不想要这种赏赐,于是,金茂就将这种宅邸赐给荀攸,所以也可称作荀攸的家。
    这天。
    荀攸秘密返回宛城,不止是他一人,戏志才、周瑜、顾雍、虞翻等各方首脑全都约好似的回到宛城。他们要为金茂登基开始做准备。
    首先第一项,就是要说服荀彧这位带头的黑子。
    就算荀彧没了官职,一心著书立作,但字里行间还是在表达对金茂僭越的不满。
    在这个紧要关头,大家不希望有这么个意外因素存在。
    万一登基那天,荀彧来个血溅三尺,恐怕他们这群聪明人全都要遭受千年耻笑。
    肩负着沉重的使命,荀攸神色沉重。按照辈分,荀彧是他叔;按照地位,荀攸比荀彧高了不知多少倍;但是再一次面对荀彧,荀攸仿佛回到曾经两人辩经的场面。
    在辩经这一方面,荀攸一次也没赢过!
    该面对的还是得面对,荀攸见到荀彧后,互相礼毕,才开口道:“叔父,大事将近,还望您能网开一面。”
    荀彧怅然若失地跌坐在地,两行清泪滚落,哭泣道:“大汉终究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吗?”
    荀攸叹息道:“主公并无此意,但群臣皆有此意。”
    荀彧早就猜到是这样,但亲耳听到跟猜到是两码事,他本以为金茂就算要登基也得等个十年八年再说吧。
    到那时候,天下安泰,后继有人,再寻机登基,总比现在的时候要好太多。
    荀攸见状,心中五味杂陈,他缓缓蹲下身,与荀彧平视,语气中满是无奈与恳切:“叔父,您深知时局艰难,主公亦是迫不得已。天下纷争已久,百姓渴望安定,而主公以仁德著称,若能一统天下,未尝不能开创一个新的盛世。只是这过程,必然伴随着牺牲与抉择。”
    “可牺牲的,为何偏偏是大汉的基业?”荀彧的声音颤抖,眼中满是不甘与悲痛,“我荀彧一生,誓死效忠汉室,如今却要亲眼见证它的覆灭,这叫我如何自处?”
    荀攸轻抚荀彧的背,试图给予一丝安慰:“叔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挡。主公虽有意取而代之,但亦承诺会继承汉室遗志,以仁政治国,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或许,这未尝不是一种延续,一种在乱世中寻得的新的希望。”
    荀彧闻言,沉默良久,他闭上眼睛,似乎在内心深处进行着激烈的斗争。最终,他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决绝:“罢了,我荀彧虽不能亲眼见证大汉的复兴,但若能以此换来天下的太平,我亦无憾。只是,公达,你需记住,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我荀家子孙,当以忠孝为本,不可忘本。”
    荀攸闻言,眼眶微红,重重点头:“叔父放心,公达定当铭记在心,不负家族期望。”
    两人相视无言,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重与悲壮。荀彧站起身,整理衣襟,仿佛做出了某种决定,他望向远方,声音坚定而有力地问道:“何日登基?”
    荀攸楞了片刻,没想到话题转移地这么快,回答道:“尚未可知,此事主公并未答应。”
    荀彧轻轻叹了口气,目光中既有释然也有忧虑,缓缓道:“公达,你我心知肚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主公雄才大略,非池中之物,登基称帝,不过是顺应天命,早晚之事。我所忧者,非是权位更迭,而是这过程中,能否保我汉室遗风,不让忠孝仁义之道泯灭于乱世尘埃。”
    他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向荀攸,继续说道:“你我身为荀家之后,不仅要辅佐明君,更要以身作则,传承家族之训。未来之路,或许荆棘密布,但只要我们心中有光,便能照亮前行的道路。你需更加谨慎行事,既要辅佐主公成就霸业,又要时刻提醒,勿忘初心,勿失本心。”
    荀攸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叔父的良苦用心,也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他郑重其事地答道:“叔父教诲,公达铭记于心。无论前路如何坎坷,我必以家族荣耀为己任,不负叔父与先祖之望。至于主公登基之事,我会密切关注,适时进言,力求在变革之中,守护住我们心中的那份坚持与信仰。”
    “只是…”荀攸欲言又止。
    荀彧多聪明的一个人,立马意识到接下来的话肯定对自己不利,但既然答应下来,就没什么好犹豫的。
    “说吧。”荀彧深吸一口气道:“群臣有何事要求于我?”
    荀攸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忧虑,缓缓道:“近来朝中风云变幻,主公登基在即,各方势力蠢蠢欲动,暗流涌动。一些老臣,尤其是那些自诩为汉室忠臣的,对主公之意颇有微词,他们私下议论,担忧主公登基后,会行苛政,背离先帝遗愿,更有甚者,密谋联络外戚与边疆将领,意图阻挠此事。他们知你荀文若素来以忠贞著称,又深得主公信任,故而纷纷将希望寄托于你,希望你能在关键时刻,出面劝谏主公,以保汉室正统,维持朝纲稳定。”
    荀彧闻言,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自己身为汉臣,对汉室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样,他也明白主公的雄才大略与一统天下的决心。两者之间的天平,在他心中摇摆不定。
    “叔父,”荀攸见状,轻声唤道,“你需知,主公非池中之物,他志在四海,登基不过是顺应天命人心之举。我等作为臣子,当以大局为重,辅佐主公成就一番伟业,方不负此生所学。至于那些老臣的忧虑,可徐徐图之,以理服人,让他们看到主公并非暴虐无道之人,而是能够带领天下走向太平的明君。”荀彧沉思片刻,缓缓点头,眼中闪过一抹坚定:“公达言之有理,我荀彧虽为汉臣,但更知忠君爱国之道在于辅佐明主,安定天下。我会妥善处理此事,既不负主公之托,亦不违心中道义。你且放心,我自有分寸。”
    说罢,荀彧站起身,望向窗外苍茫的天空,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知道,接下来的路,将会更加艰难,但他已准备好,以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守护他所珍视的一切。
    荀攸叹息道:“还不够。”
    “嗯?”荀彧睁大双眼,怒喝道:“何意?还要让我自戕谢罪吗?”
    荀攸连忙摆手,神色凝重道:“叔父误会了,我并非此意。我是说,仅凭你我之力,虽能尽心辅佐,但乱世之中,局势瞬息万变,单凭智谋与忠诚,恐难以完全稳固大局。主公虽英明,却也需我等广开才路,汇聚天下英豪,方能共谋大业,真正实现安定天下的宏愿。”
    “再者,兄长需得更为谨慎,言行举止皆需考量其影响。如今朝中暗流涌动,外有诸侯虎视眈眈,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我们不仅要为主公出谋划策,更要为他挡去那些不必要的风雨,让他能更专注于天下大计。”
    荀彧闻言,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缓缓点头:“你所言极是,是我疏忽了。确实,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撼动这乱世根基。我们应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让有识之士皆能为我所用。同时,我也需更加谨慎,确保每一步都走得稳健,不给敌人可乘之机。”
    “至于朝中之事,我会暗中观察,寻找那些可能威胁到主公地位的隐患,并设法一一化解。此外,我也会加强与其他重臣的沟通,争取他们的支持,共同为主公营造一个更加稳固的后方。”
    荀攸见荀彧已有计较,心中稍安,皱眉道:“叔父既有此决心,我自然全力支持。我们兄弟二人,定能携手共进,为主公,为汉室,贡献我们的力量。”
    荀彧看得出荀攸的为难之处,有些过重的话,荀攸都没有说出口。
    但是荀攸不说出口,不代表他荀彧就不用表态了。
    “唉。”荀彧叹息道:“我深知公达的苦衷。”
    “他们不就是担心我闹事吗?”
    荀彧嗓门大了起来,吼道:“我发誓还不行吗?”
    “公达,你我皆知,这世道纷扰,人心难测。他们或有疑虑,亦是情理之中。但你我身为荀家子弟,更是主公麾下重臣,肩上承载的不仅是家族荣耀,更是复兴汉室、安定天下的重任。我荀彧,愿以家族之名,以性命为誓,绝不会因一己之私而乱了大局,更不会让个人情感蒙蔽了理智,做出任何有损主公、有害社稷之事。”
    荀攸闻言,眼中闪过一丝动容,他上前一步,轻轻拍了拍荀彧的肩,语气坚定而温暖:“叔父之言,如春风化雨,解我心中千千结。我荀攸,虽不及叔父之智谋深远,却也愿誓死追随主公,与叔父并肩作战,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险阻,都绝不退缩。我们的目标,是共同为这乱世带来一丝清明,为百姓谋求一份安宁。”
    两人相视一笑,那份默契与信任,在无言中得到了最深刻的升华。窗外,夜色已深,但屋内却因这份坚定的信念而显得格外明亮。荀彧与荀攸深知,接下来的路将布满荆棘,但只要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达不到的远方。
    …
    荀彧的事情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控制舆论,不要让舆论风向变得不利。
    军纪大臣贾诩,携手三个儿子,亲自操刀舆论导向。
    贾诩,这位以智计著称的军纪大臣,深知舆论的力量足以撼动山河,亦可稳固人心。他坐在案前,烛火摇曳,映照着他深邃的眼眸,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之虚实。贾诩轻轻捋了捋胡须,对身旁的三子吩咐道:“舆论如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做的,便是引导这股力量,让它成为我们手中的利剑,而非伤人的暗箭。”
    他逐一布置任务,长子贾穆负责搜集民间舆情,务必做到耳听八方,眼观六路,确保不漏过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次子贾玑则精通文墨,被委以撰写正面宣传文章的重任,力求文字间既有力量又不失温情,能够深入人心;幼子贾访从怡春院退居幕后,却跟情报机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负责暗中监视那些意图制造谣言的势力,一旦发现,即刻处理,绝不姑息。
    与此同时,贾诩还下令军中加强纪律,严禁将士参与任何形式的非议或散布不实言论,确保军队内部铁板一块,成为舆论战场上最坚实的后盾。他深知,只有军队上下一心,才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威信,为接下来的行动赢得更广泛的支持与信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诩的精心布局开始显现成效。民间舆论逐渐趋于平稳,那些试图煽风点火的言论被一一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对时局的正面解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百姓们开始相信,在他们的领袖与智者的带领下,这片乱世终将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
    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是劝进。
    群臣很有默契地聚在一起开了个小会,以戏志才为首,贾诩为副,荀攸、周瑜、顾雍等大臣为辅。计划周密,准备选择良辰吉日,一同上书劝进。
    目的只有一个,希望金茂接受刘协的禅让,正式登基称帝。
    至于金茂是否改姓一事,并不重要。
    史书上会详细记载金茂的来历,后世人只会将这个朝代称为“三兴炎汉”。
    而金茂也会成为像汉光武帝刘秀一样的开国之君。
    不!比刘秀要更优秀!
    金茂今年才三十八岁,以目前的医疗水平和他身体状况,再活个三十年不成问题。
    三十年后,大汉会变成什么样子,群臣不敢想象。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金茂只要按部就班走下去,谥号“武”不够!
    (本章完)


同类推荐: 黑道大小姐今天也要睡男人(NPH)完成色情扮演任务才能通关(出轨,1v1)堕瘾(高干)退潮【1v1骨科h】大小姐(校园SP 1v1)悖论H( 续更)继兄妹H融进夜色里(校园1v1sc高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