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春节刚过,江南江北仍是寒风料峭,冷的让人骨头都僵硬。
然而从江南通往江北的重要口岸江宁浦口,却一如既往的喧嚣忙碌。新政府设立的进出关卡之间,有数十道长龙密密麻麻的排列出百米开外。在持枪警卫的压制之下,急于快速通关的人们挤得浑身臭汗,不时有吵嚷咒骂声响起。
间或有一两个叫嚣最为响亮的,不只是火上头还是平时蛮横惯了,哇哩哇啦的满嘴方言骂的唾沫横飞,对边上的人拳打脚踢推搡不休。冷不丁就有黑衣警卫冲上来,二话不说一枪托砸的满脸是血,而后七手八脚的拖着丢进边上的铁栅栏后面。
他们下手一点都不柔和,把那些人摔得鼻青脸肿,惨叫连连,却不见有一丝怜悯。
队伍之中,一些往返数次通关的人登时大声叫好,哈哈大笑道:“活该!还以为这里是你们老家,容得尔等横行放肆?人家革命军是讲纪律的,哪里容得你耀武扬威!”
边上一样等待通关的人被吓的够呛,一听此人的话头,赶忙抱拳请教。那人便清清喉咙,眉飞色舞的把自己以往的见闻讲述起来。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一应规矩都在前头发的《入关须知》中有叙述。只不过绝大多数人习惯了去相信小道消息,对写在纸上的东西总感觉是虚应故事,正所谓是“说一套做一套”,反不如人家亲身经历来的有说服力。
队伍的后面,簇拥在一起的一伙儿人当中。穿着便服带着瓜皮帽的张之洞寿眉微微一皱。沉吟道:“看起来。似乎那革命军辖区之内,也并非如其宣传所说那般自由放任。只从关卡警备之严苛可知,必非任由众人散漫之地。”
同样穿着便服的黎元洪目光闪动,特别在那些黑衣警卫身上来回的逡巡,通过他们的行走动作之间查证一些训练的特点,沉声回应:“无规矩不成方圆!据闻革命军中最重条令,他们当是以军法管理地方,故而严苛难免。”
旁边一健壮英挺、书生打扮的青年将笼在袖子里的双手伸出来。指着人群说道:“乱世当用重典,他们的做法不算有错。这些人在乡里横行惯了,便以为天下的律法只是摆设,却不知革命军统辖之地,根本不讲宗法制度,纯以国法管制一切。我听闻如今的每一个村落之间,都有特别派出之官员宣讲政策法规,广播可传入每一个人耳畔。皇权不下县,乡老治政,自此而休矣。”
“这如何能行得通呢?自古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族与缙绅乡老管理百姓,已是百世不易之定则。革命军如此做法。难道不怕激起民变?”
另一年轻书生蹙眉凝思,觉得无法理解。
“这若是放在以往,或者行不通。但如今的革命军行事环环相扣,节节贯穿,却是全无隐忧的。霖生弟也读过他们刊行的行政纪略,那革命军政府推行的是人人识字的政策,规定学龄少童不分男女必须入学堂。其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对适龄者乃是义务与权力,任何人不得剥夺。成年平民必须参与识字扫盲班,非认识八百常用字不可结业。你可知如此下去,将来会是何等景象?”
健壮的书生似乎对革命军的种种做法烂熟于心,不假思索的一口道来。
他身量不算太高,但却并无寻常书生的弱不禁风,露在外面的脸膛和双手均透出一股充盈的血气,显然是练武的。那一双凛凛生威的眼睛之中精光闪耀,给人以睿智多才的感受。而那挺拔的身形即使在寒风之中,亦有磐石青松的稳健,堪称器宇轩昂,卓然不群。
他的话说出来,众人一时沉默,随后张之洞喟然一叹:“天下皆知文,受教而知礼,通信闻达上下无间,则乡老缙绅俗令不行。这是釜底抽薪之手段,当真亘古所无也!”
几个书生也是同声长叹。
人堆里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瞪圆眼睛,瓮声瓮气的道:“难道人人都识字不好么?也对哈,全国几万万人都成了读书人,却又哪里来那么多的官位给大伙儿分出来?那岂不是要乱套?不过,那广播喇叭却能把皇帝老爷的话儿天天传给大家伙儿听,却是新鲜的。这要是再有手段能让天下人也把话儿说道皇帝的耳朵里听见,就再容不得贪官污吏横行不法,鱼肉乡里啦。哈哈!”
他这话说的粗鄙野蛮,如同一头野猪闯进骏马丛中,显得格外扎眼。
张之洞向来不待见这种粗陋之辈,不由抬眼狠狠瞪了那厮一下,却见对方浑然不觉一样,两眼放光的朝着栅栏对面张望,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
健壮书生却并不以为忤,豪气的笑道:“马大哥这话也不是全无道理。不过革命军教导人识字,却非是让每个人都当官。用那杨大先生的话说,读书认字乃是人生来就有的权利。每个人当有足够的学识辅助其认知世界,然后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此方能自如选择其在社会天地间的定位。这却不同于以往儒家教条之中,只任由极少数所谓大儒宗师凭着自己的理解,去为天下人立规矩,行法则。”
姓马的大汉瞠目不知所以,他压根听不懂什么三观,只觉得这话甚是玄乎。自古以来,大家伙不都是照着圣人教化的规矩生活么?那一茬茬的读书人,便是执掌者圣人的教条凌驾于众人之上,显示出他们的不同。然而如今的革命军,却要让每个人自己选择,这能行么?
健壮书生却不待他想明白,即总结道:“这即是杨大先生所谓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养成。若人人能自行按照经典所说的原则,摸索世间的道理,便不会轻易为他人思想左右蛊惑。则自古以来的愚民统治将不复出现。其胸怀胆魄之大。可谓超迈前古。令人佩服!”
他毫不掩饰内心的赞叹。几乎要为杨浩的这等突破天际之伟大创举鼓掌叫好了。---事实上,他在平日与同侪论道之时,已是无数次的赞扬此等大气魄举动。
张之洞却并不以为然。他是正儿八经的道学先生,坚定的认为天下间的道理,始终由极少数人才能掌握。自古圣人思考的天人之理,艰深奥妙,非是那些学养精深之大宗师,无法理解。唯有百年难遇之天才将其解析出来。写成书册,方能将之汇聚为礼法,行之于亿兆凡人之间。
中国自古以来的士农工商金字塔体系,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皇权不下县的宗法制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代代的逐步完善,直到明清五百年算是达到了一个巅峰,却也将整个民族的活力彻底扼杀到一潭死水的境地。
严格来讲,就世界范围内而言,论起形成并维护一个涉及到亿万人的庞大群体的手段。没有哪一家比儒家做得更好。中国之所以数千年起起落落治乱轮回,却始终能重新整合起来顽强的传承下去。与儒家这种严密到极点的统治法则直接相关。当然,治乱轮回和扼杀活力,也正是其直接副作用。
世上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却有最合适的制度。中国数千年选择儒家为表里,也不是哪一个人定下的规矩。孔子当年著述的经典,也并非拿来就能统治天下的规章,一切都是后人在其哲学思辨的核心法则之上,一步步发展而成。
特别是到了北宋时期,发现儒家经典太多窟窿堵不上,大宗师们吸收佛家道家的精华融入其中,最终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的理学。
然而在那个关键的时候,先是蒙古入侵打断了这一融汇贯通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节点,随后的数十年野蛮统治更将那一代精英扫荡一空。揭竿而起的朱元璋等豪杰毕竟学养不够,不但将蒙元的诸多野蛮制度直接继承下来,导致国家政策法规的僵化,更将宋代那种“齐民”思想之中的宽厚,完全泯灭。于是社会上层将下层当奴隶牲口一般的野蛮对待,偏执与暴戾的思维贯穿整个朝代,成了一次划时代的大退步。
最要命的是,他们选择了朱熹的思想为文化核心,便将已经发展到巅峰的中国文化进一步引向扭曲和封闭的深渊。
在这七八百年里,虽然也出现了王阳明这般昙一现的大儒,将理学儒学向前推动一步,然而终究没能形成打破藩篱的潮汐。便随着东林党的兴起,鞑子入侵,数百年的文化阉割,导致整个中华文明跌入空前的低潮期。
可以说,中国在最近五百年被西方从科技上拉开距离,与文化的衰落有直接的关系。
然而这些东西根本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的清楚。
张之洞这些老夫子们的思维已经固化,更不可能推翻他们学到的那些教条。杨浩这种公然打破一切规矩,让天下人自行理解经典的做法,堪称翻天覆地,要彻底毁灭他们世界观。
直白点说,这是要砸了天下所有读书人的饭碗啊!这是要彻底瓦解了读书人掌握道理的传统啊!没有了这等特权,读书人从此之后都不值钱了!
边上那一个有些懵懂的年轻书生悠然叹道:“原来这才是革命!以往历代起义也好,改朝换代也罢,不过是在一套礼法之下翻来覆去而已。如今方是要革故鼎新,改天换命!”
张之洞闷哼道:“想法甚宏,要成功却是艰难万般。要让所有人读书明理,何其艰难!自古以来,读书为做官,已是众人皆知的公理。人人皆有向上爬的私欲,若都读了书,这私欲便越发的膨胀。到时候,我看他如何调处。”
论人心把握,张之洞乃天下之翘楚。人都是自私的,也都是永不满足的。他们起步的层次越高,追求的大欲就越宏。到时候亿万人都想当官,想称霸,内斗的肯定更加激烈。这才是造孽呢!所以圣人才要让芸芸众生无思无欲。无争心。
这个道理不能说错。自古以来的世界所有圣贤。他们的思想其实都是为了维护族群的生存绵延而来。因为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缘故。维持生存的资源极为有限,根本容不得大家任意吃喝消耗。于是在原始社会,大家要公平分配,公推最能执行公道的那个当首领,便有了儒家推崇的三代之治。
其后生产力稍有发展,剩余物资出现,便有了贫富之分,贵贱之别。然而这终究还是不够用的。倘若统治阶层奢靡无度。极可能将全体人民创造的宝贵物资一下子挥霍掉。到时候,就要面临饿死多数人的灾难。
基于此现状,儒家提出了节制,孔子推崇祭祀与葬礼的节俭,不要搞人殉,也别弄巨大坟墓和无数昂贵陪葬品。然而那年头的统治者们刚刚尝到了甜头,正要肆无忌惮的放纵私欲,谁肯听他那一套去过苦日子?所有孔子辗转各国,却始终不能推行自己的理念。
老子的解决方法是引导人清心寡欲,以道家导引的手段去改善自己的身心。自然去除物欲,而崇尚更纯粹的生命境界。只不过他自己也知道行不通。只好发泄似的在五千言后面说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气话。因为他知道人性的复杂性,根本改变不了物质越充沛,人性越堕落的现实。
佛祖生而为王子,他根本不缺吃穿,更是从小就享受第一等的充沛物质。然而他终究是个大智慧者,能够看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却无法从制度上去改变。故而学遍各种当时的法门,始终不得解脱之道。最后才历遍人间苦难,霍然了悟人生的本质。
其数十年**,目的是要教导终生通过修炼去看破现实,超越欲-望,从精神上达到一个不为物质所影响的至高境界。
然而这一套太过艰深繁琐,要实行起来比老子的还要艰难,大概他自己也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难以实现,便传承到了中国来。然而不可避免的,佛家成了佛教,修持法门成了规矩威仪,自然神通成了诱-惑众生的招牌,佛道朝着魔道一路狂奔而去。解脱众生,成了画饼。
不过好在中国文化有着巨大的包容性,在北宋开始形成三教归一的风潮,其实便是要融会贯通。如果有一个足够长的平稳时代,或许真的能发展成相对圆满的体系,而不至于偏颇。
当时的大儒喊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核心,并主张“格物致知”的探索思维手段,其实完全可以在成熟的哲学体系下,发展到物质科学的探索和成就。
当时的大学者们,其实已经在探索并施行他们的思想。苏东坡带人发明的播种机,苏颂等人的水运仪象台,还有复杂到极点的纺织机械,汇聚大成的沈括之《梦溪笔谈》。当时的数学、天文学、医学、机械学、造船等等,无不发展到辉煌巅峰。
大学者们虽然将发明这些东西当成业余爱好,也不当是成就来宣扬,但他们也并不歧视发明研究,这已经是巨大的进步。
倘若之后的七八百年里,中国文化依然坚持这种发展模式,是一定可以最早攀上现代文明之巅峰的。
历史不可改变,过去的不可往追,然而错误的经验必须要总结然后纠正,而不是彪呼呼的不分好坏一棍子打翻。其结果如何,21世纪的中国人都已经看到。
张之洞这一代人的思维已经定型,然而年轻人们却积极接受杨浩发表的思想,那健壮书生自信的笑道:“读书不止为做官,更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相信新朝一定能想到其中关隘,不致产生弊端。”
张之洞撅起胡子,不大算跟后生小辈理论,心里头却暗叹:“杨鼎世好手段,把当今天下的青年俊才都给蛊惑了。看起来,千古道统必将毁于一旦啊!”
这群书生和那莽汉的组合,是他在来时的船上遇到的。健壮书生名叫黄兴,自克强,去年中了秀才,本来由长沙城南书院推荐过来,要入两湖书院深造的。孰料到了武昌,他却要先去天津北洋大学去看一看。若是可行,便要考取那里的专业。
另一书生名刘揆一,乃是其同学,一样是少年俊才,不可多得。
随行的莽汉却非一般人,是个新近崛起的哥老会大哥,名马福益,年轻时被仇家追杀,为刘揆一家人所救,此番为报恩情,一路护送。顺带着,也想去革命军统治区看一看虚实。因为他通说,革命军对会道门的人是要严格控制,镇压不留情的。他所立的回龙山麾下数万众,必然是要重点打击的对象。他需要知道新政府到底会如何处理法儿。
一行人正辩论思索的时候,就见一中年人兴冲冲的疾步而来,远远地叫道:“好了,我已经联系上了接洽之人,这就为咱们特别办理通关凭证。”(未完待续。。)
第四四四章 北上见闻(一)
同类推荐:
大明神相、
全球崩坏、
隋末之群英逐鹿、
绝宠六宫:妖后很痞很倾城、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重生南非当警察、
人在三国:从传道起家、
元首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