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书友访问PO文学
首页策行三国 第666节

第666节

    刘备撤军的消息很快传到了易县城内,袁谭召集文武议事,制定作战方案。
    经过大半个月的战斗,袁谭不仅守住了易县,挫败了刘备的进攻,还让麾下的新卒得到了锻炼,见过了鲜血,成绩斐然。刘备曾经击败麹义,对诸将的压力很大,这次能击退刘备,对诸将重塑自信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就连袁谭本人都深有感触。
    这一切都是受益于沮授的谋划,诸将对沮授佩服有加,养成了习惯,凡事都先请教沮授,然后再向袁谭汇报。如今有了新情况,要制定作战方案,他们也下意识的看向沮授。
    沮授有些不安,袁谭却笑着摆摆手,示意沮授不必多虑。
    沮授略作思索,便提出了建议。对刘备的撤退,他并不意外。刘备攻城不下,撤退是迟早的事。他撤退之后的动向也不难猜,无非两种可能:一是放弃涿郡,退回安次,明年再说;一是继续围攻涿县,困死张郃,逼着他们决战。
    “涿郡是幽州门户,于我军而言,占领涿郡,便是在幽州伸进了一只脚。于刘备而言,失去了涿郡,他不仅面临我军威胁,也无法向西扩张,将代郡、上谷控制在手中。如今孙策正在辽东作战,一旦孙策击败公孙度,挥师西进,他将腹背受敌,无处可逃。因此,他对涿郡势在必得,继续围困涿县的可能性在九成以上,诸君切不可有侥幸之心。”
    沮授环顾诸将,目光最后落在袁谭的脸上。“使君,天气渐冷,天子西征的成败很快就要揭晓。不管结果如何,夺取涿郡都对我们非常重要。孙策正在攻击辽东,这个冬天是我们全取幽州西部的最后机会。如果不能抢在孙策之前拿下渔阳以西诸郡,一旦孙策席卷而来,我们就很难再踏足幽州,以后也无法得到战马,即使孙策不攻击冀州,冀州也很难独全。”
    袁谭脸上的笑容消失得无影无踪。刘备撤走,他原本还挺高兴的,听沮授这么一分析,他才清楚现在还不是高兴的时候。孙策步步紧逼,留给他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一旦被孙策控制了幽州,他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几乎是必败之局。如果能抢在孙策到来之前击败刘备,夺取渔阳以西诸郡,他还有一线生机。
    “请公与为我谋划。”袁谭恭恭敬敬地向沮授行了一礼。
    沮授还礼,继续分析形势。既然刘备选择继续作战的可能性极大,现在就要准备,冬天将至,衣物、粮草、薪柴,这些都要提前准备好,否则这一战最大的敌人就不是刘备,而是严寒天气。不过这也不必着急,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张郃受伤至今已经有一个多月,即使还不能上阵搏杀,至少不影响指挥作战。刘备劫掠乡党的时间虽然持续不长,却已经留下了坏印象,涿县城里的世家应该会支持张郃战斗,所以刘备短期内破城的可能性不大,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做准备,不必急着出城追击,大可按照自己的节奏来。
    沮授随即提出了三条建议:派人联络田丰,让他征发民夫,调集粮草等必须的物资,尤其是防寒的衣物,争取抢在河水结冰之前运到军中;征发附近的百姓,收割沼泽地里的芦苇、干草,充当草料;诸军加强演练冬季作战的战术,并与即将赶到的臧洪、牵招一起合练,做好战斗的准备。
    最后,沮授又提出一条:派人联络鲜卑、乌桓诸部大人,请他们出兵攻击幽州,夹击刘备。尤其是鲜卑人,自从檀石槐主事以来,鲜卑人强盛,在弹汗山立王庭,离边境不过三百里,旦夕可至。如今檀石槐虽然死了,他的儿子和连不能服众,几年前战死,鲜卑各部不能统一,相互攻杀,损耗很大,本来就有侵边的动机,如果能引他们攻击渔阳、右北平一带,足以对刘备、太史慈形成压力。将来袁谭要控制幽州,也要面对鲜卑人的威胁,应该趁早着手,物色扶植能够为己所用的部落首领,加以笼络。
    袁谭欣然从命,按照沮授的计划分部诸将。沮授讲得清楚,诸将听得明白,各自领命而去。大堂上安静下来,沮授起身,正准备告辞,一个亲卫带着一个人快步走了进来。此人风尘仆仆,脸色憔悴,眼睛里充满血丝,嘴唇干裂起皮,一看就是连续多日不眠不休的赶路所致。如果不是亲卫扶着,他站都站不稳。
    袁谭心中不安,看了沮授一眼。他认得此人,是郭图身边的亲信,肯定是辽东那边出现了意外情况,而且是不好的情况。
    沮授抬起手,不动声色的示意袁谭。“使君,无妨,就算孙策善战,击败了公孙度,也对大局没什么影响。寒冬将至,江东兵不适应辽东气候,孙策为人又谨慎,凡事谋定而后动,不会贸然行动的。”
    袁谭赞同的点点头,让信使将消息呈上来。消息是郭图亲笔所书,确凿无疑,但消息却比沮授猜想的更严重。沓氏一战,孙策不仅击败了公孙度,而且迫降了公孙度,辽东已经落入孙策之手,幽州形势将迎来巨变。
    袁谭和沮授面面相觑,异口同声的说道:“这……怎么可能?”
    第1804章 应变如流
    多智如沮授,也完全没想到辽东之战会是这个结果,一时间竟不知如何解说。
    袁谭更是长吁短叹,掩饰不住内心的沮丧。自从任城被俘之后,他就没有再低估过孙策,将孙策当作最难对付的对手,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懈怠。但他发现自己还是估计不足。十天之内平定辽东,这怎么听也不像是真的。公孙度纵横辽东数年,一向跋扈,他怎么会轻易向孙策俯首称臣?
    “这不会是……误传吧?”袁谭喃喃自语。郭图并没有亲历战场,也许是消息有误。
    “应该不会。”沮授很快冷静下来,重新拿起郭图的亲笔信,又看了一遍。“公孙度为什么会在沓氏与孙策对垒,许攸又去了何处?”
    袁谭转过头,打量了沮授两眼,心里有些不高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不忘党争?
    沮授轻弹手中的信纸。“使君,你仔细想想,尤其是时间。”
    袁谭转了转眼珠,也觉得有些不对劲。他转身命人取来之前收到的情报,与刚收到的一对比,立刻发现了问题。从几个时间节点来看,公孙度返回襄平,赶到沓氏,沈友驰援,被公孙度击退,向孙策求援,孙策放弃平原,赶到沓氏,一系列的事件联系起来,很容易发现其中的问题:公孙度到达沓氏的速度快得让人不敢相信,这只有一个解释:他不是按部就班的出师,而是轻军急行,突然包围了沓氏,准备的时间非常短,远远谈不上充足,他甚至来不及准备足够的粮草。
    出奇制胜是好事,但出奇如果不制胜,那就是灾难了,最容易遇到的问题就是粮草、辎重跟不上。
    沮授沉吟道:“公孙度大概是低估了江东军的战力,正面决战失利,又被断了粮道,不得不降。唉……”沮授一声长叹,摇了摇头。“骄兵必败,公孙度这些年战无不胜,轻敌在所难免,偏偏又遇到了孙策这种算无遗策的对手,受挫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袁谭仍不死心。“就算交战不利,也不至于一战而降吧?”
    “使君,以孙策用兵的习惯,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然是连续重击,如蛆附骨,不死不休。公孙度以前遇到的都是利则战,不利则散的胡人,何曾见过这样的对手,一时不察,落了下风,就很难再逆转形势。常言道,峣峣者则折,皎皎者易污。公孙度心高气傲,目无余子,一朝战败,反不如其他人能委屈求全。使君不见公孙瓒乎,一旦战败,宁可自杀,也不肯逃走。”
    袁谭感慨不已。“燕赵多烈士,诚非妄言。”
    “是啊,燕赵多烈士,却少智者。”沮授挥挥手,仿佛赶走几只蚊蝇。“此等人只合为猛士,不足为王者。古往今来,能成大事者有谁能平步青云,不受挫折?使君,公孙度不足论,孙策拿下辽东,解决了战马短缺的问题,这才是最大的麻烦。”
    袁谭深有感触,原本郁闷的心情也舒缓了一些。是啊,有几个成大事的人没有受过挫折呢,群雄逐鹿,能走到最后的那个往往不是最强大的,而是最坚韧的。汉高祖曾经数次损失折将,光武帝也曾遭遇兄长被杀,自己连悲伤都不能的窘境,可是他们都咬着牙坚持住了,这才有机会问鼎天下。
    他看着沮授恢复了镇定的眼神,庆幸不已。有一个智士参谋果然不一样。
    沮授和袁谭商量了一番。孙策占据辽东,对幽州的形势影响极大,感受到威胁的不仅仅是他们,还有刘备。刘备收到这个消息,更会铤而走险,力争迅速拿下涿郡,占据幽州西部诸郡。涿县之战已经不是可能,而是必然,除非袁谭放弃涿郡。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沮授摊开地图,反复权衡,最后提出一个方案:孙策本人不可能长期驻扎在辽东,他必然要委派一个将领为辽东太守。孙策麾下擅长骑战的将领本来就不多,能治民的更少,他很可能会委任太史慈为辽东太守。如此一来,右北平、辽东、辽东属国就失去了主心骨,公孙续、公孙范都不足为虑,正是三郡乌桓出击的好机会。如果能击败公孙范、公孙续,占据三郡,也能对孙策的幽州方略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如果能顺势西进,夹击刘备,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三郡乌桓有个问题,没有强悍有力的首领。三郡乌桓原本以丘力居为首领,丘力居死后,其子楼班年幼,便由从子蹋顿接管事务,但蹋顿不久前又战死在官渡,三郡乌桓群龙无首,已是一盘散沙,怕是形成不了真正的威胁,反倒可能被太史慈各个击破。要想将三郡乌桓集结起来,应该派一个人去统筹大事。
    “可惜刘公衡不在了,否则他是最合适的人选。”袁谭说道,神情有些懊丧。三郡乌桓与袁氏关系原本极佳,否则他们也不会派兵协助袁绍出战,但官渡一战大败,袁绍死了,蹋顿也死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就弱了。若刘和不死,还能借助刘虞的余泽,现在刘和也死了,他已经找不到合适的人选与三郡乌桓联络。
    原本还有一个人也适合:阎柔。袁绍曾经帮助阎柔杀掉护乌桓校尉邢举,关系一直不错。但袁绍死了,刘虞、刘和也先后去世,阎柔与袁谭的关系便疏远了,不久前还随刘备进攻颜良,现在自然不能再用。
    沮授推荐了一个人,从事牵招。
    袁谭知道牵招,但没想到沮授会推荐牵招担此重任,一时有些犹豫。牵招是安平国观津县人,袁绍入主冀州之后,辟牵招为从事,还曾让他掌乌桓突骑,也算是器重,但牵招与袁绍之间有一个心结,影响了袁绍对牵招的进一步信任和重用。
    牵招是同县大儒乐隐的弟子。中平年间,乐隐受车骑将军何苗辟除,去洛阳赴任,后来董卓乱政,何苗、乐隐被杀,而杀死何苗和乐隐的吴匡就是袁绍一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乐隐是间接地死在袁绍手下。牵招一直想为乐隐报仇,后来还杀死一名曾参与其事的袁绍近臣,袁绍虽说没有处罚他,但也不肯真正重用他,只是口头上称赞了几句,不久就借故剥夺了牵招的兵权。
    袁绍不肯重用牵招还有一个原因:牵招与刘备的关系非常好,堪称刎颈之交。在刘备叛离袁绍之后,牵招也受到了影响,再也没有独立领兵的机会。这次若不是形势紧急,袁谭也不会让他统骑兵去救平原,而这本身也是避免让牵招与刘备对阵。
    三郡乌桓与冀州之间隔着渔阳、右北平,牵招等于脱离袁谭的控制,别领一部,这无疑很危险。
    见袁谭神情疑惑,沮授说道:“牵招因乐隐之死,一直耿耿于怀,但吴匡死了,参与其事的人也被他杀了,现在连令尊也过世了,这件事可以放下了。牵招与刘备有故,但他是忠义之人,不会因私害公,使君大可放心,我沮授愿以身家担保。牵招智勇双全,又熟悉乌桓风俗,派他去统率三郡乌桓必能奏功。”
    见沮授愿以身家担保,袁谭不好拒绝。他也清楚,现在是非常之时,冒些风险也是值得的。他接受了沮授的建议,派人召牵招前来,委以统率三郡乌桓之任。
    牵招接到命令,很是惊讶,但他什么也没说,随即带着数十部曲出发了。
    ……
    数日后,袁谭收到消息,刘备撤向涿县,一路征发民夫,将附近诸县收刮一空,摆明了是坚壁清野,不给袁谭任何获得补给的机会。
    很快,关羽也撤出了易县,退守范阳。在沮授的要求下,斥候们注意到太史慈、公孙续、阎柔的战旗都不见了,率领骑兵协助关羽的是赵云。
    袁谭知道一切正如沮授所料,刘备铁了心要拿下涿县,这一战已经不可避免。但他也不着急,张郃伤势渐复,刘备的搜刮也让涿县的世家对他充满了反感,与刘备的里应外合可能性极低,在断粮之前,涿县被刘备攻破的可能性不大。他按部就班的准备,派人调运粮草,收取易水河畔的芦苇,准备各种过冬的物资,直到一个月后,田丰调拨的粮草送到,袁谭才带着人马再次进入涿郡境内,步步为营,向范阳逼去,不到一百里路,他足足走了五天,没给关羽任何偷袭的机会。
    关羽给刘备送了个消息,然后紧闭城门,摆出一副坚守的架势。袁谭也没客气,将范阳城团团城住,打造攻城器械,准备攻城。范阳虽然不是郡治,城防不如涿县坚固,却也是一个古城,春秋时时属燕国,燕昭王曾在此筑黄金台以招揽天下贤才,非普通县城可比。关羽在此立阵,阻击袁谭,也是地尽其利。袁谭想攻破范阳也非易事,只能按部就班的围城,打造军械,同时监视刘备的一举一动,让刘备不能全力攻城。
    刘备试探着赶来救援,袁谭却不愿和他正面接触,立刻率部后退。见此情景,刘备知道速胜无望,只好咬着牙,耐着性子,包围涿县,做长期对峙的准备。
    双方谁也不肯先退,厉兵秣马,等待对方露出破绽,一决胜负。
    十一月末,涿县迎来了入冬的第一场大雪,真正的考验开始了。
    第1805章 以德服人
    卢龙塞。
    太史慈勒住坐骑,抬头看向城楼。阎柔站在城头,兴奋的挥着手,他身边还站着一个年轻汉子。太史慈不认识,但他一见此人便有一种亲切感,仿佛遇到神交已久的同道。
    “子义兄,稍等啊,我这就让他们开门。”
    阎柔喊了一声便消失了,只剩下那年轻汉子站在原处,静静地看着太史慈。太史慈拱了拱手,年轻汉子笑着拱手还礼。城门开了,阎柔快步夺了出来。太中慈翻身下马,与阎柔见礼。
    “城上那人是谁?”
    阎柔笑了,侧过身子,低身说道:“州别驾田畴田子泰,奉张使君之命,协助子义兄作战。子义兄,这次我能成行,田子泰可是有功之人。”
    太史慈会意。张则派田畴来助阵的意义很复杂,可以说他是表明态度,表示支持,也可以说是就近监视,知己知彼。不过他并不担心,孙策已经夺得辽东,解决了战马资源的短缺,暂时不会觊觎幽州西部诸郡,而辽东原本就不在张则的控制之内,也谈不上什么冲突,有合作的可能。至于田畴,孙策对他说过,田畴是可以争取的人才,如今出现在面前,他自然不能轻易放过。
    太史慈入了城,田畴也从城上下来,再次与太史慈见礼,通报姓名。太史慈笑道:“常听吴侯说起田君,不意在此见面,实在是三生有幸。听说田君是右北平人,有田君相助,我们就如同多了一双慧眼,再也不用担心迷路了。”
    田畴客气了几句,看向太史慈身后的队伍,赞了一句。“都督所率皆是精锐,此战必能横行无忌。能有机会见识一下都督的风采,也是我的荣幸。”
    太史慈微微一笑,倒也没有谦虚。他率领的骑兵虽然数量不多,只有两千人,却都是精锐,每一个人都是他精挑细选的。辽西户口都不多,总共不到万户,但百姓被乌桓、鲜卑骚扰太久,早就等着反击的机会,加上他募兵的条件优越,公告贴出去没多久,应募的健儿就蜂拥而至,足足五六千,他一一考核,从中精挑细选了两千骑,又挑了两千人充实到附近各县城,加强防务。两千精骑集训了半个月,披上准备好的新甲,士气高昂,看起来就与众不同,绝非卢龙塞的这些戍卒可比。
    田畴顿了顿,又道:“武力既弘,文德可期。我听伯温说都督有化胡之论,畴甚是好奇,不知能否有幸听都督解说?”
    太史慈笑道:“正当与田君共商大计。”
    田畴点点头,没有再说。他之所以劝张则接受阎柔的建议,派骑兵协助太史慈出战,又主动请缨来做向导,一方面是因为他与孙策有约,一方面也是对太史慈的化胡论很感兴趣。他虽然不像阎柔那样与鲜卑人、乌桓人关系密切,但他也不赞成简单地杀戮,因为他很清楚,幽州汉胡混居,已经很难分清了,分辨华夷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是千难万难,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可行性。太史慈倡化胡之论,足以说明他不是一个思维简单的武夫,比大多数读书人都有见识。孙策派这样的人来负责幽州事务可谓知人善任,从侧面也说明了孙策不是高谈阔论之辈,而是非常务实的人。
    田畴将太史慈引入塞中,卢龙塞空间有限,容不下所有的骑兵,只能在塞外扎营。阎柔、田畴带来的三千骑兵也是如此。太史慈与阎柔见面之后,先送给他一百套甲胄、军械。阎柔惊喜莫名。他从刘备那里得到了一些军械,但数量非常有限,质量也不怎么好,太史慈送的军械比刘备的那个还好,和太史慈的部下所穿是一个款式,当然是最好的。有了这些甲胄装备亲卫骑,他的安全又多了几分保障。
    阎柔看着塞外衣甲鲜明,挺立如松的骑兵,暗自琢磨着什么时候也能像他们一样成为孙策的部下,全部装备最好的军械。
    卢龙都尉田靖是田畴的族兄,对太史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设宴款待。公孙续之前送来消息,他正在赶来的路上,最多两天就可以到达。太史慈询问了相关的情况后,非常满意。他随即和田畴、阎柔交换情况,商量出塞的计划。
    田畴首先介绍了情况。
    随着第一场大雪的降落,幽州正式进入冬季,按照往年的经验,草原上的胡人随时可能入侵,尤其是鲜卑人。鲜卑人与乌桓人一样,都是东胡遗种,但他们之间又有些区别。鲜卑人兴起比较晚,又被乌桓人阻隔,受大汉的影响比较小,除了短时间依附于匈奴人之外,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自由发展,与汉人的关系比较疏远,加上鲜卑兴起的时候正是大汉国力衰弱的时候,所以他们对大汉没什么敬畏可言,檀石槐甚至拒绝了朝廷和亲的建议,每年入境劫掠,张狂之极。
    相比之下,乌桓人则早在本朝初年就依附朝廷,在很长时间内都是朝廷募兵的对象,北军五校中的长水营就以乌桓骑兵为主。乌桓人之所以现在成了麻烦有两个原因:一是朝廷权移高门,安抚政策变了味,原本是朝廷对乌桓人的怀柔,现在变成了个人施恩,乌桓人不向朝廷效忠,却感激坚持安抚政策的官员,具体而言就是袁绍、刘虞。乌桓人派兵助袁绍作战就是出于这个原因,他们只是以为袁绍能够鼎立新朝,想依附袁绍,并不是想和汉人为敌。
    田畴建议,这次出塞作战应该以鲜卑人为主要目标,只要能重创鲜卑人的主力,乌桓人不用打就服了。自从丘力居病死,蹋顿又战死在官渡之后,乌桓人已经四分五裂,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斡旋。阎柔的弟弟阎志已经赶往三郡乌桓的驻牧地,与各部落首领接洽,估计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回来。
    太史慈听完田畴的介绍,觉得有理。他兵力有限,不能举目皆敌,如果乌桓人肯改弦更张,充当马前卒,对他来说并不是坏事。
    太史慈随即向田畴介绍了自己的化胡论。根据南阳、吴郡诸多学者的研究,三代的华夷与春秋的华夷不是一回事,与现在的华夷同样不是一回事。就拿孔子说过的九夷来说,原本是指鲁国以东的东夷,也就是现在徐州境内的人,徐州的徐就出自九夷之一的徐夷,如今九夷早已经融入华夏,九夷的后裔有不少成了徐州的大族,徐姓就是其中之一。
    既然如此,华夷之辨就不是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胡人经过教化,可以变成华夏衣冠,而华夏衣冠一旦衰弱,也有可能变成蛮夷。身为士,不仅仅要维护文明,更要拓展文明,德化四方,不能固步自封,只是给点钱粮,治标不治本,而应该努力化蛮夷为华夏,天下一家,只有如此,才能彻底解决边患。
    太史慈说得诚恳,田畴也听得认真。听了阎柔的介绍之后,田畴就觉得太史慈绝非等闲武夫,如今亲耳听太名慈解说化胡论,虽然没什么引经据典,但立论扎实,眼界也高,丝毫不亚于那些高谈阔论的儒生,非常合他的胃口。田畴曾奉刘虞之命去长安献贡,接触过不少饱读诗书的官员,但那些人大多固守华夷之别,却看不到华夷之间有转化的可能,甚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傲慢,以至于对边郡人都抱有鄙视之心。
    像太史慈这样致力于化蛮夷为华夏的中原人曲指可数,甚至可以说是他见到的第一个。即使是孙策,当初见面时也只是说要横行漠北,驱逐胡虏,没有提出化胡这样的高论。不过孙策任命太史慈为都督,负责幽州事务实在是太英明了,这个人选万里挑一。
    田畴非常满意,与太史慈一见如故,引为知交。
    两天后,公孙续率部赶到卢龙塞。他不仅带来了三千骑兵,还带来了不少干粮,包括大量的鱼干。孙策招募了不少渔民在海中捕鱼,将捕上来的鱼分割内大小适中的肉条,用盐腌成鱼干,能够保存几个月而不变质,食用的方法也简单,只要烧一些开水,将鱼干放进去煮就行,连盐都不用放。万一连烧水都没时间,也可以生嚼,就是口感稍微差一些。鱼干方便携带,又比粮食耐饥,可以带得更多,走得更远。
    公孙续之所以现在才来,就是在等这些鱼干。
    看了那一袋袋的鱼干,田畴等人目瞪口呆。他们早就知道孙策有钱,也舍得花钱,但眼前这一切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全员披铠也就罢了,连吃饭这样的小事都这么肯花心思,还有什么事是他们想不到,做不到的?
    但他们不得不承认,用鱼干代替部分粮食是一个创见,不仅缓解了幽州人口不足,耕地有限的弱点,还保证了将士们的体力——普通士卒哪有将鱼当饭吃的,偶尔吃一顿都不容易。吃鱼当然要比吃粮食更耐饥,天天有鱼有肉吃的人体力当然要比只能吃粮食的人好,也方便得多,更适合连续作战的骑兵。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学的,没有楼船,不能到海中捕鱼,仅靠渔民在海边捕点鱼根本无法满足数千骑兵的补给需要。公孙续带来的这些鱼干都是从大鱼身上切割下来的,鱼刺都被处理了,仅这一项就让人无法效仿。
    太史慈拨了一些鱼干给阎柔。阎柔所领骑兵甲胄不足,战斗力也一般,但是他们熟悉地形,骑术精湛,是最好的斥候,让他们带上一些鱼干做干粮,可以走得更远,行动更加便利,无形中等于放大了侦察范围,能比对手更快一步。
    太史慈的慷慨和大度获得了阎柔等人的一致拥护,他们心悦诚服的接受了太史慈的指挥。
    又过了两天,阎志传来消息,三郡乌桓的首领虽然没有明确表示放弃袁氏,拥护孙策,但蹋顿之死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不久前公孙度的易帜更让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他们都想看看形势再做决定。与此同时,阎志还传来一个消息:东部鲜卑的几个部落大人都接到了袁谭的邀请,打算出兵扰边,进攻渔阳、广阳诸郡,迫使刘备撤兵。
    太史慈与田畴商量。田畴说,从檀石槐起,鲜卑人分三部,各领其地,一般不会越界。东部鲜卑是指从右北平向东,一直到夫余境,他们如果扰边,最西端就是卢龙塞,不太可能进入渔阳、广阳。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说明参与其事的不仅仅是东部鲜卑,还有可能包括中部鲜卑,甚至鲜卑王庭也在其中。
    东部鲜卑的中心在白狼山,鲜卑王庭则在弹汗山,他们如果联手入侵渔阳,最可能的集合地点是在燕山以北的白檀山。尤其是东部鲜卑,他们的南侧就是乌桓人的牧场,在乌桓人保持中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从东而来,这里几乎是必经之地。
    阎柔也支持田畴的看法。
    太史慈决定,全军赶往白檀山,捕捉战机,如果能先击破东部鲜卑的联军,这一战就拔得了头筹,抢占了先机。与胡人作战最难的不是击败他们,而是找到他们。既然鲜卑人主动送上门,没有不打的道理。
    很快,太史慈率部出塞,在田畴的引导下奔向白檀山。大雪封山,冰天雪地,在山中行走非常困难,即使有地图也未必有用,可是有田畴这个熟悉地形的向导,太史慈省了很多力气,也少吃了不少苦头。


同类推荐: 浓精浇灌小白花(快穿 nph)九零千万富翁的独生女王爷每天都想以身相许(重生)穿成恶毒反派们的替嫁小师妹重生一九零二窃国大盗穿越之平淡人生娇花攻略